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老水手记“死亡笔记” 贵州一河段13年溺亡83人

2011年08月03日 14:44 来源:金黔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老水手记“死亡笔记”贵州一河段13年溺亡83人
清水江凯里玻璃厂河段,13年吞噬83条生命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8月2日下午,贵州清水江凯里玻璃厂河段再次上演悲剧,一名年仅14岁的少年进入该河段水井湾游泳,在深水区溺水身亡。记者获悉,长期在江边从事经营活动的“老水手”石昌宏有一本记录该河段溺水事件的笔记。笔记显示,从1998年至今,玻璃厂河段发生过83起溺亡事件,死亡82人。而刚刚逝去的少年,是被吞噬的第83条生命。

  “死亡笔记”记录83条生命

  据石昌宏介绍,当天下午3时左右,一名少年在清水江玻璃厂河段水井湾处游泳,没过多久就消失在江面上。事发后,岸上有人发现情况不妙,立即呼救。凯里公安、消防迅速赶来,截至记者发稿时,少年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他是我见证的,在清水江玻璃厂河段溺亡的第83条生命。”石昌宏说。1996年,石昌宏举家搬迁至玻璃厂清水江边“谋生”,水性很好的他经常驾船在江中巡查,捡拾垃圾。1998年春夏季,前来玻璃厂游泳的市民络绎不绝,也就是在这一年,石昌宏知道了清水江的凶险。当年7月初,黔东南州农机学校一名学生到今金沙滩处游泳,其间进入深水区而无法回转,最终被大水吞没。死者与石昌宏非亲非故,但这样一个生命的逝去,让他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找来了一个笔记本,记录了这一溺水事件。“在我的笔记本上,已记录了83次溺水事件,其中有82人失去了生命,仅有1人被救生还。”石昌宏说,记录显示,70%的死者是学生,余下的30%是30岁左右的人员。就性别和区域来说,90%是男性,70%是外地人。

  在石昌宏的记录中,2009年可谓“黑色之年”,那一年,近20人在这一河段溺亡,仅金沙滩一处就要走了9人的性命。

  “老水手”以身试水

  石昌宏说,贵州清水江玻璃厂河段最危险有三处,上游处在水井湾,中游处在玻璃厂烟囱,而下游处就是在金沙滩了,而三河段加在一起,长度大约有1公里。

  这三个地方,险在何处呢?为了更能说明问题,石昌宏决定以身试水,解读清水江玻璃厂河段的凶险。石昌宏首先领着记者来到了水井湾处,记者看到,这里风平浪静。石昌宏却说,其中“暗藏玄机,平均每年有5人在此丧身”。入水后,他一边往水深处“挺进”,一边介绍情况。他说,这一河段最宽有140米,其中距离岸边60米内仅有1米左右的深度,对成年人没有生命威胁。

  很快,他走到了60米处的“边境线”上。因为前方有危险,老石停下了脚步,转身告诉记者,这时只要跨一小步,整个人就会消失在水面上,因为此处的水面下是一个陡坡,有1米左右的落差,游人如果“刹”不住车,就会突然陷入深水区,而进了深水区,因为水深且暗流涌动,游人想回转,比登天还难。“除了游人脱险难之外,这样的情形还不易救援,弄不好,救援人员也会被卷走。”石昌宏说。

  随后,石昌宏以同样的方式,介绍了另外两处的凶险所在。“这三处的共同特点是表面平静而水下暗流涌动,让游人防不胜防。”石昌宏说。

  年轻男子命丧“死亡河段”

  为避免更多的人走上“死亡线”,石昌宏经常到河边巡查,做“冒进者”的劝退工作。“但是,经常劝不动。”石昌宏说。

  去年端午节,黄平一位30多岁的男子到玻璃厂烟囱段游泳,当时石昌宏把自家的木船放置在江面上,该男子上船嬉戏,石昌宏担心出事,将其请下,男子亮出“很专业”的动作纵身跳入江中。

  “小伙子,不要往深处去,很危险……”老石立即劝阻。

  “不管你事,出事我家人不会找你,再说我一无老婆,二无孩子,怕什么?”对方说着,还朝着石昌宏亮大拇指,最后还挥挥手说“拜拜”。

  “当时我转身离开,才走了20多米,这男子就在水中扑腾起来……”石昌宏说,事发后,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人要冲入水中,准备救人,但因上游放水,水位突然上涨,救援无法展开……60多小时后,男子的尸体在下游浮出水面。

  事后,石昌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如果听我的劝,还会丧命吗?小伙子,不值得!”(贵州都市报 记者 罗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