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武汉长江大桥被赞桥坚强 设计者称修桥要立道德碑

2011年08月11日 08:55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江苏通榆河桥坍塌,武夷山公馆大桥北段坍塌,杭州第三钱塘江大桥坍塌……7月中旬一周内,密集的垮桥事件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此间,1957年建成通车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70余次遭遇撞击仍稳如磐石,被全国媒体誉为“桥坚强”。50载社会变迁,彼时的技术、建材、资金、经验难与现在相提并论,老桥仍如此坚强。“桥坚强”,昭示着什么?

  “桥坚强”的典型样本

  6月6日清晨,一艘万吨级船队撞上武汉长江大桥7号桥墩,这是10余年来长江大桥遭遇的最大桥墩撞击事件。除桥墩留下局部擦痕外,并无大恙。“这桥真扎实。”面对社会的赞誉,住在大桥汉阳桥头下的两位老者,自豪而欣慰。

  杨进,81岁,中铁大桥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赵煜澄,82岁,中铁大桥局原副总工程师。1953年,大桥工程局成立,在铁道部设计局工作的赵煜澄、杨进,南调武汉,参与长江大桥的设计、建设。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建成通车,工程造价7189万元。

  相比6月的撞桥事件,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撞桥事故更让杨进记忆深刻。当年,一艘工程船撞上桥墩,船上的打桩架将桥墩旁的钢梁撞凹12厘米。杨进说,经过维修大桥恢复“健康”。但这样的撞击若是发生在现在一些桥身上,估计桥就垮塌了。

  近年来,大桥日通行汽车逾10万辆,火车逾300列,均超设计负荷一倍多,“透支”严重。然而,2007年8月的大规模检查显示,全桥无重大病害。

  设计细节是核心

  一座桥是否坚强,设计和施工是两大关键。“设计是前提,而细节决定成败。”从事桥梁工程设计58年的杨进说,目前设计总体方案一般都合理,但具体设计中的细节问题容易被忽视,成为“桥脆脆”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时对安全的细节考虑堪称样板。当时设计的假想环境是这样的:两列火车以最高速同向疾驰,在桥中间同时急刹车,而此时,上层公路上同样以最高速度奔驰的满桥汽车,也全部同时急刹车,且长江上刮起最大风暴、武汉发生地震,江上还有300吨水平冲力撞击桥墩,大桥仍然安全。

  眼下,国内桥梁建设中热衷追求跨度、高度等“世界第一”。杨进担忧地说,目前有些方面及官员过于关注项目形象,较少关注内在技术是否有缺陷、细节的把握程度是否到位等。

  每一个铆钉都货真价实

  6月发生撞桥事件,八旬老人赵煜澄专程赶到武汉铁路局工务处桥检队询问,得知每一颗铆钉都没有松动,他很高兴。

  在赵煜澄看来,小小的铆钉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大桥坚强的原由。1955年,赵煜澄担任长江大桥施工组织设计小组组长,负责架设桥体结构钢梁,而铆钉是连接钢构的关键。1956年6月,大桥钢梁铆了两个月后,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松动。专家们立即试验,发现铆钉与孔之间有1毫米缝隙,钢梁拼接当即停工,直至4个月后新的铆钉完全填满眼孔,间隙小于0.4毫米,且试验结果高出国家指标5%,相关工程才重新启动。

  “先期铆合的铆钉有1万多个,全部弃用了。”

  赵煜澄介绍,当年建桥,所有建筑材料严格甄选,确保货真价实。沙石来自赤壁,专人用筛子筛选;桥孔内灌注的泥浆用的黏土,必须是长、宽、高各0.1米的块状,搅拌时严格按规定投放,绝不允许靠感觉操作。

  “一切按规定办事,材料不合格就是不合格,决不能偷工减料。”赵煜澄说。

  修一座桥,也是立一座道德丰碑

  跟50多年前比,现在不缺技术,也不缺资金。但不论什么时代,都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来建桥。采访中,两位老桥梁专家屡次提到,“桥坚强”的根源是人。

  修一座桥,就是立了一座道德丰碑。不管是设计者、施工者,还是地方政府,都不能缺少责任心和道德感。

  赵煜澄和杨进都认为,中国的桥梁设计、施工等水平都没有问题,但是过于注重利益、层层分包造成施工隐患;放松程序要求,设计不严谨或不按设计图施工,导致先天不足引发事故。

  地方政府也是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专家们指出,过度追求工程形象、赶工期等会伤害工程质量。眼下一些工程往往“年初启动,年底就开工”,留给设计者的时间太短,仓促之下容易忽视细节。而缩短施工时限、赶工期,使施工的科学性打了折扣,工程质量也随之打折扣。工程招标时价格压得太低,中标者也尽量压缩成本,设计、施工、材料质量都容易缩水,且材料供应经常遭遇砖沙石霸,建材质量难以确保。(记者 严运涛 通讯员 刘家华 洪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