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
高尔夫球玩了谁?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倒映在一望无际绿草如茵的高尔夫球场上,如此生动地描绘了很多人理想中的城市生活,是无数旅游杂志经典的一幅图像。然而近日曝光的种种高尔夫球场与民争地、与民争水的事件却将这一幅美好图景撕碎。
大连一处高尔夫球场,直接用城市饮用水库的水浇灌草坪。而在附近的村庄,村民生活用水一天只来两次,早一次晚一次,还不能确定什么时候来水。本版今天刊发的强拆农村用地一事,也同样折射出高尔夫球场建设乱象丛生。
早在2004年,国务院就下发通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新的高尔夫球场项目。至今,国家已陆续出台10余项禁令。
然而,这些禁令的作用有多大?数据可以给出答案:2004年后违规新建球场达400余家。我国现存约600家高尔夫球场中,经正规审批通过的只有10家左右。高尔夫球场违建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占地少则数百亩,多的数千亩,高尔夫球场在全国各地开了花。一份内部资料显示,北京的高尔夫球场一年耗水近4000万立方米,相当于10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水。有数据显示,2004年前,北京高尔夫设施只有15家,2004年国家叫停后,又开业了40多家,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都属于违规项目。有报道称,仅浙江省就有13个颇具规模的高尔夫球场,占地约2.9万亩;河南郑州自2003年以来,接连建成近10家奢华的高尔夫球场;甚至一些贫困地区也紧随“潮流”,不甘落后。
违规率高达9成以上,比例大到惊人,可是他们进入的模式却似乎很老套。调查中发现,打着体育公园、生态园、休闲园、绿化项目等旗号,各地违规在高尔夫球场大兴土木。查看经营纪录,高尔夫球场似乎鲜有盈利者。然而,有了高尔夫这个配套的“幌子”,周边房产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标高价、卖高价,球场内的看似巨大的亏空完全被每平方米翻倍的房价所淹没。
关键是,高尔夫球场究竟是城市的朋友还是敌人?弄清这个问题无论对于城市管理者还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至关重要。
高尔夫球场是真正意义上的抽水机,其一平方米的耗水量是普通草坪的数倍。据报道,北京地区100家高尔夫球场,年耗水量相当于41个昆明湖!而且,高尔夫球场需要大量农药来维护草坪,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随水渗透和残留到土壤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高尔夫更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运动”,奢侈的消费价格,只有极少数人群能承受。固然今天的高尔夫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运动涵义,被赋予了更多商务交流的内容。但与数万老百姓失地、整村人缺水、几百年的生态遭到破坏的代价相比,这个为了少数人的安逸享乐而发展起来的的商业行为,在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如此“燎原之势”,难道值得称道吗?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尔夫球场项目需办理立项、规划、用地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多个建设审批手续。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批准和大力支持,项目不可能上马。
但现实的情况如何呢?
奇怪的是,尽管各种文件一而再、再而三地明令禁止再建高尔夫球场,而这些球场却仍然能在制定禁止文件者的眼前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大兴土木。难道各级监管者也犯了集体“临时性即意失明”了?
是谁在玩高尔夫球?抑或更确切地说,高尔夫球玩了谁?!(新闻观察员 温源)
背景链接
监管缺失是主因
董黎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高尔夫球场建设屡禁不止,执行不力和监管缺失两方面的原因都存在。从立项开始,开发商和当地一些部门不惜以各种名义掩人耳目。毕竟,球场的建设能给当地带来不小的经济利益。
不能只停留在行政处罚
邹晓云(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之前也对一些违法违规的高尔夫球场建设案件进行过处理,但只停留在行政处罚上。对违规新建的高尔夫球场,牵涉到的地方官员和开发商,不能只做经济处罚了事。(谢育晶整理)
高尔夫球场的另一面
来自香港、日本和泰国的调查资料表明,为建开阔的球场地,需要铲掉大量的野草、灌木和树木,破坏原有生态。为保养球场草皮,需要使用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而这些药物往往有致癌、致畸和环境激素的作用,且残留时间长,会引起球场本身和周边地区的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在使用这些除草剂和农药的地方,发现了青蛙变异等现象。 (周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