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万比2.3亿
都谁中产了?
“都中产了,股票跌点儿就跌点儿,那么抠干啥”,这句调侃,最近成了一些老百姓的招呼用语。
话题的起源来自于一份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8月3日发布的2011版《城市蓝皮书》。根据书中提供的数据,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其中北京、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分别达到了46%和38%。
这一高比例迅速引发争议,更加争议的还是下面这个标准:书中对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注意,是年可支配收入,确定为1.63万元至3.73万元之间。
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地说,年可支配收入1.63万元,恭喜你,你是中等收入阶层了。
你不信?不管你信不信,反正……
不难理解为什么“被中产”的感觉会成为舆论的主流。
同时,更多的人在追问,究竟中等收入阶层、中产阶层的标准是什么?被中产的感觉会不会是误读或者自身定位不清?新闻观点对话了蓝皮书中该章节的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经济学博士张丽峰,听听她的中产说——
质疑1
中等收入阶层不能等同于中产阶层?
新闻观点:您所做这篇文章的数据都从哪里得到的?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
张丽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何及时、方便地掌握中等收入者的现状是一个很现实、很迫切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并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对这些问题进行过公开调查或统计,只是一些学者在学术层面进行理论探讨,我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想法,希望从学术角度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
这篇文章在测度我国中等收入阶层规模,预测其发展趋势,分析其收入、支出及消费特点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始数据全部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文章中涉及的六个城市的原始数据也全部来自相关城市的统计年鉴,其中的主要数据截止到2009年。
新闻观点:也就是说,您所使用的数据完全来自官方统计数字。那么,我非常感兴趣的一点是,你是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哪些人可以算作中等收入阶层,或者说大家习惯上说的中产阶层?
张丽峰:关于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目前国内或国际上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国外一般都用“middle class”称之,翻译成中文有这样几种,如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中等阶级等。中文里的“中产阶层”与“中等收入阶层”还是有些区别的,为避免“望文生义”而产生歧义,文章中使用了中等收入阶层这一提法。
国内的划分标准一般用收入、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也有学者用消费指标,我的这篇文章也使用了消费指标,即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0.3至0.373之间界定为中等收入阶层。如果定性描述,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在城市居民平均水平之上、富裕阶层水平之下。为便于对照,用经济学的方法测算了恩格尔系数所对应的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并未涉及家庭的财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