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北大教授炮轰中科院院士制 称里面人知问题在哪

2011年08月18日 18:44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此前呼声颇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的出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记者打开“科学网”上饶毅的博客。最新的博客题目是“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博客这样写道:“鉴于推崇中国科学院前身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方面代表性科学家林可胜等、敬佩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如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等、尊重50年代以来在国内艰苦环境中坚持做好科学研究的院士、感谢其学部委员(特别是冯德培、邹岗等)在80年代对我的支持和现有院士近年在我回国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我于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表达了的尊重和感谢后,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

  饶毅:中科院院士制度有问题

  饶毅是海内外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回国前已经成就斐然,在美国学界也颇负盛名。与其他优秀科学家不同的是,他喜欢在媒体上发表个人意见,也是当年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撰文批评中国科研制度的作者之一。

  此篇博文发布时间为2011年3月5日。饶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记者今天中午采访了饶毅。

  饶毅:中科院院士制度虽然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本身可能很长时间还会存在,这和中国的行政权力一样是一个平衡。所以我不主张别人像我一样表态。里面的人都知道问题在哪里,不可能是学术的事情。如果一个团体认为他选举的人不管在这方面的专长怎样,他不喜欢低头,不喜欢夹着尾巴做人,那就不要他。这实际上不是(针)对这个人的问题,而是团体的自我定义。谁要进来都要夹着尾巴,这其实是对自己不自重。

  记者:我在您的博客里同时发现您从96年开始介绍了很多中国科学家的情况。在您看来,院士能够代表科学的最高境界吗?

  饶毅:我想中国科学界里院士还是能代表很多不错的人。有两个人,实际上能都获诺贝尔奖金的。这两个人都不是院士,连提名都没提过。他们的工作很重要,他们的工作做得非常好。我们国家做药的这行以及其他行业相关的一些院士工作比他们差很多。我觉得做科学一定要对科学本身的意义、重要性、有趣性要有追求,而不是当选什么有追求。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中国科学界实际上对科学没有兴趣。那么没有兴趣还要去做科学,还要选院士,这些人是很有趣的。这就是终期不对,目的不对。

  中科院:甄选严格按照程序

  对此,中国科学院的态度又是什么呢?记者在今天中午联系到中科院信息宣传处新闻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她表示,此次甄选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

  中科院:整个的我们评选程序,我建议您先了解一下院士的增选程序。

  记者:就是说整个程序还是符合院士增选的正常程序的,对吧?

  中科院:我们肯定是按照院士增选程序操作的。

  记者:会不会在网上或者公开有个书面回应?

  中科院:你想想从上次候选人到这一次候选人,有很多人都没有选上。再说这次评选都是院士们在做独立的评选,你看下评选规则你就知道了。

  饶毅的落选不仅震动了网友,也震动了生命科学学界。其中,同样参评生命科学学界业内另一位参评者认为,评选院士最重要的应该看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而在他看来,饶毅具备了这样的水平。同时,这位业内人士认为,科学界不是娱乐圈,大众的关注不应是事件和饶毅本身,而应该是整个科学的进步和学术的净化。

  在许多新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字眼:“院士论文抄袭、科研经费分配不公、项目评审不够公开透明……”正是由于中国科学界近年来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才让公众有了猜想的空间和理由。应该说,公众的质疑远远超出了饶毅落选本身,人们更关注的或许是何时可在制度透明、规则明确的环境里轻松地生活。一个有公信的科学界,才能让公众期待它的创造力。一个有公信的社会,才能让公众对未来有信心。(记者 车丽)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