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成为玻璃幕墙大国:每年生产7000万平方米的玻璃幕墙,占世界产量的75%;现有玻璃幕墙两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的85%。
-被视为现代化大都市标志的玻璃幕墙,如今却暴露出重重问题:从7月19日~27日,9天的时间里,上海连续发生了5起玻璃幕墙爆裂事件;这些表面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就像悬在人们头顶的不定时炸弹。
-有关专家表示,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建筑中,如果安装了玻璃幕墙,一定要慎重对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在阳光的照射下,这座名叫“天空之都”的大楼看上去晶莹剔透,表面的玻璃幕墙映照着它脚下热闹的商业中心,也映照出南京这座繁华都市的一角。
谁也没想到,晶莹的幕墙突然变成了危险的利刃。2011年8月16日,一面窗户玻璃从这座洋溢着现代都市气息的建筑上掉落。这是4天内同一座大楼发生的第二起玻璃幕墙坠落事故。如同上次一样,碎片插入地面停放的一辆汽车,在挡风玻璃上留下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窟窿。
利刃也指向了江西女孩朱依依。在大约300公里外的杭州,7月8日,这个19岁的女孩在路过一座大楼时被高空坠落的玻璃击中小腿,最终不得不面临被截肢的命运。
这些披着幕墙的建筑曾经被视为繁华都市的“代言人”,如今却露出美丽外表下的可怕模样。晶莹的幕墙悬在空中“就像一颗颗不定位、不定时的炸弹”。
玻璃幕墙造成的问题,已经多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
如同很多新鲜玩意儿一样,玻璃幕墙也是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入中国的。1981年,广州广交会展馆第一次将一整面墙覆盖上了玻璃,这让很多参加活动的人都惊奇不已。尽管,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幕墙”这个名字。
3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曾经让人惊奇的建筑元素已经遍布中国的许多城市,并且逐渐显露出同样令人惊奇的可怕力量。
在建筑中,玻璃幕墙的建造过程大多是将铝结构框架作为“骨架”,然后将一块一块的玻璃安在其中。当玻璃幕墙破碎、从高空掉落时,它会变成一些细小的颗粒,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件迎风飘落的亮闪闪的外套”,或者一阵漂亮的“玻璃雨”。但对于身处周围的人们而言,这些小碎片无异于一颗颗危险的玻璃子弹。
2005年,一对情侣从上海江宁路走过,被来自一栋建筑物的36楼爆炸、掉落的玻璃砸伤;2003年,一位天津的音乐教师被从天而降的“玻璃子弹”击中左手,永远丧失了弹奏音乐的能力。
一些知名建筑也同样未能幸免,比如2005年投入使用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这个曾经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的主体建筑,覆盖着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竣工后的几个月内,先后有50多块玻璃破碎,其中导致一位女工被砸伤。对于即将参加博览会的中外政府首脑,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安全威胁。
“当时,上级部门要求各项工作都要‘万无一失’。”中国建筑科学院研究员赵西安回忆说。为了保证安全,工程部门只能在所有已经安装的玻璃上面重新贴上一层防爆膜,每平方米就要多掏200元。
另一个事例发生在北京。2006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刚刚修建完成、开馆运营。这座方形建筑整体包覆了透明的玻璃外衣,里面还安装了观光电梯。但就在这个漂亮的电梯里,一块玻璃却毫无预警地发生了爆炸。
这场发生在闭馆之后的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人们依然见识到了这些“子弹”的威力:小小的碎片从30米高空坠落,将一楼咖啡厅的一张餐桌砸得粉碎。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首都博物馆举行了一场汇聚26省市文物精华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来自不同国家的政府首脑也前来参观。可从博物馆建成起,那些玻璃幕墙一直陆续破碎、掉落。
“当时贵宾参观得兴高采烈,主人陪客却提心吊胆。”赵西安说。他记得,直到最后安全结束,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这位71岁的教授连连感叹,如今,类似的问题已经多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甚至,就在他办公室的窗外,一座大楼也发生了玻璃爆裂事故:在大楼地下车库的屋顶上,一块原本透明的玻璃布满裂痕,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
没有绝对安全的玻璃
尽管人们常常将不同事故中的玻璃幕墙统一评论,但事实上,不同建筑的幕墙材质并不完全相同。当1951年美国利华大厦首次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时,材料还是最普通的玻璃。到了上世纪70年代,钢化玻璃被当做一种更为常用的材料推广开来。
普通平板玻璃被加热到600摄氏度以上,开始受熔、软化,随后经过吹风、喷雾等不同的方式冷却下来,就像炼钢流程中的“淬火”。在这样骤热骤冷的“磨炼下”,普通玻璃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这样制成的钢化玻璃,更加强大耐摔,即使真的被打破,也不会形成尖锐的玻璃碴,而是分散成一颗颗椭圆形的小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