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张贵芳在做临时保安,有了一个自己的豫剧文艺团,从此他能潇洒唱响自己最爱的豫剧,想唱多久就唱多久。张贵芳说,他们这个豫剧团不图名不图利,只希望自己的演唱给人们带来欢乐,而他自己,更是为戏而生。
唱念做打吹拉弹唱
样样精通
20日16时许,记者见到张贵芳时,他正在平安公园的凉亭布置戏台。晚上,他组建的“芳名豫剧文艺团”将在这里演出。
太阳逐渐偏西,文艺团的20多名成员逐渐到来。70岁的李香莲是团员中年纪最大的,家住金谈固小区,虽然年岁大离得远,但只要一说演出,她无论刮风下雨都要跑来。“我们都爱这个。”李阿姨说,“我们不图钱不图利,就图自己唱得高兴。以前没地方唱去,现在张老师给我们搭建了这个舞台,大家都唱得高兴。”
从台上挂幕布,到台下的服装整理、化妆,张贵芳忙前忙后。20日19时,演出开始了,张贵芳扮演的《卷席筒》里面的小苍娃上场了。而后,他又相继演出了《朝阳沟》里的栓保和《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桂英,从扮相、唱腔到念唱做打,张贵芳赢得了满堂彩。
“不谦虚地说,我从老生、青衣、花旦到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张贵芳很自豪。
可以不吃饭 不能不唱戏
戏台上的张贵芳扮相很俊美,现实中,他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离开高邑老家在石家庄打工,是一个临时保安,月工资才一千余元。
“我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唱戏。”张贵芳这样形容自己,他说,自己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听戏,在老家也学了几段唱腔,九年前来石家庄打工后,就彻底成了“戏迷”。
张贵芳租住在平安公园对面的小区,他每天都到公园遛弯,看到不少人在唱豫剧,他就跟着哼唱。唱来唱去,瘾头上来了,他就追着唱戏的市民学戏。后来他干脆买了一堆光盘,天天晚上跟着光盘学。
六年前,张贵芳已经学会了一些唱段,但他感觉自己的表演、唱腔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于是他狠狠心,把孩子托付给父母,自己拿着打工得来的几千元积蓄,到河南郑州拜师。为了拜师,张贵芳在郑州的人民公园苦等数天,终于打动了当地很有名气的王善朴等老师。他跟着老师学了半年,有了很大进步。
回到石家庄后,张贵芳再去平安公园听戏,就有了把“戏迷”组织起来的想法,他先找了一个拉弦师傅合作,打出了“芳名艺术团”的旗号,而后拉来自己的外甥入团学戏。为了吸引更多“戏迷”,张贵芳决定置办一些行头:戏服、音响和灯光等,为此,张贵芳白天打工,晚上还去装货、卸货,给人打零工一点点攒钱。
“当时,我手头特紧张,月工资一千三,房租就七百五,剩下的还要给孩子上学、吃饭。让我愧疚的是,两个女儿特别懂事,她们从来不要求我给买衣服,让我把钱省下来买唱戏需要的东西。每当我唱戏特别累的时候,孩子们就给我端茶递水,帮我揉肩。”张贵芳说,他一直觉得亏欠女儿,如今他组建的小剧团有了几件戏服和灯光音响,里面饱含着家人对他的支持。
艺术团有批忠实粉丝
如今,“芳名艺术团”已有30名成员,团员从最年轻的25岁,到最大的70岁,都不图名利,只是图个高兴。最近几年夏天,每周六晚上,“芳名艺术团”都会在平安公园的凉亭中演出,每次两个半小时。固定的演出时间和精彩的节目,让艺术团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这次向晚报曝料的左阿姨就是其中一个。“小张这孩子人好,为艺术团付出挺多真不容易。小张他们虽然不是专业的,但我觉得比专业的唱得都好。”左阿姨说。
记者也看到了“粉丝”的热情。20日18时许,已有不少市民自带马扎来到凉亭占据前排的有利位置,一些市民赶来听戏时,还买来矿泉水送给台上的“戏迷”。演出前,来看戏的市民越来越多,他们各年龄段的都有。20多岁的小郝原本在公园练乐器,一听这边锣鼓开场,立马赶了过来,“他们在这唱一次,我就来这听一次。”
“每次站在戏台上唱戏,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就是我最大的精神食粮。”张贵芳说,群众的认可就是他们努力唱下去的最大动力。(社区记者 孔琳 实习生 许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