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公众习惯质疑官员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城市的公共设施修得很好,老百姓还是不买账。所以既然是公共事务,就一定要尽可能让公众多参与进来”
这几天,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也关注到“万人欢送书记”的事情,在他看来,李雪荣离任,无论是群众自发送还是“被组织”送,网上出现的几乎一边倒的质疑声都要引起警觉。
“这种不去调查、不分真假就去质疑的网络声音,可以说,其背后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不信任。因为网上都是民众的意见,所以只要出现显示官员好的一面,他们就一概反对、质疑,坏事则是全相信,实际上这很不正常。”张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整体来看,官这一方的特权相对强,民这边发声的出口还不够,这种不对称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矛盾问题会比较突出。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因为没有有力的监督机制,现在一些官员的权力处于失控状态。“没有制约,一些官员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民众还怎么信任他们?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民众对官员的要求不高,只要做了该做的,老百姓就会给他送锦旗;另一方面致使官员失信于民,真有这么一位好干部出现,大家也不太相信了。”
张鸣认为,老百姓肯定是希望出好官、清官,但问题是十几年前,某个地方出个清官,大家还会高兴、欢呼,现在民众警惕性变得非常高,甚至高得过头儿。真有哪个好干部被宣传出来,现在直接就不相信,开始质疑,甚至认为有些不正常。”
“这种民对官的不信任感,不是一时半会儿形成的。”这种态势的形成让王忠武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民众的民主意识、监督意识在增强。“特别是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他们敢于通过各种方式追寻和披露真相,让一些官员有了压力。忧的是,民意的出口太少,互联网有时也会成为多数人的‘暴力工具’,很难核实信息的准确性。”
“有些情况下,一些政绩的取得,确实有问题,对老百姓的福祉关注不够,比如有些地方官员一味追求GDP,但这两者之间也有可能是统一的。”张鸣解释说。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平衡,利益分配差距拉大,社会保障还不健全,有些老百姓总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最终导致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之间出现一些不信任。”张鸣认为,失去互信,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就算你真的为老百姓谋求福利,而不是单纯追求政绩,有些老百姓也不会买账,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计划时,没有跟公众沟通,一些群众质疑也是正常的。
张鸣说,对待县委书记的评价不一样,也很正常,关键看你能为多少人谋求多少福利。为群众办好事,一定要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而不是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去满足另外一部分人。政府的职能就是把秩序、治安、环境弄好,保证公共事业正常运行。“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城市的公共设施修得很好,老百姓还是不买账。既然是公共事务,就一定要尽可能让公众多参与进来,不要什么事都揽在自己头上,这些都是影响官民信任的因素。”(记者 刘彦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