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今夏路面多处塌陷记者调研报告之
抢修中马路天使苦也甜
昨天,本报刊登了记者经过深入调研采访,找到了今年入夏以来京城路面频频塌陷的四个原因。在围绕路面塌陷抢险的采访过程中,我们有幸结识了一批为了京城路面安全,默默无闻无私付出的一线普通劳动者。
如果不是有这次关于路面塌陷的记者调研采访,我们也许和很多人一样,从路政巡查车边经过时,根本不会注意到正在睁大眼睛巡查的“老周老赵”们;从锥筒旁走过时,或许也没有注意到汗水湿透了衣襟的“李继红、殷淑义”们。当我们走近这些可敬的普通劳动者,和他们一起吃炒饼,一起席地而坐,那种亲切、质朴的情感油然而生。今天,我们用真挚的笔触,向读者介绍这些可敬可爱的“马路天使”。
赵世强 周南灵
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
下属设施服务管理中心第四巡查中队
马路保健医
路上查病害
您可能经常会在二环路上看到这样的黄色路政巡查车,即使路况很好,它也始终是慢悠悠的,经常惹得后面的司机鸣笛催促,或者招来几句吼。其实,巡查车司机很冤枉,他也很想开快些,但因为工作他不能开快——
8月25日中午,记者在菜户营桥正下方的几间平房里,见到了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下属设施服务管理中心第四巡查中队的赵世强、周南灵两位师傅。这里就是他们的办公场所,条件很简陋,只是停车方便。
赵世强、周南灵两位师傅今年都是54岁,前者高些,后者矮一些。“我们俩搭档半年多了。”赵师傅说,每次他俩开一辆车出去巡查,一个开车,另一个则不停观察。“西二环及再往西的车公庄大街、三里河路等32条市属道路都归我们管。”
当天中午,记者也登上他们的巡查车,一起上路巡查。车内的设备还真不少,车顶上方装有摄像头,遇到抢修情况,可立即开通。周师傅说,有了这个,“集团的专家在办公室内就可以看到同步的抢修视频,及时给出指导意见。”另外车内还有GPS定位,每个人还都配有高像素的拍照手机,而锥筒和警戒线自然更不能少。
一路上,赵师傅开车,副驾驶上的周师傅头倚着车窗不停往外看。他们要观察路面是否有破损、桥梁是否有裂缝、盲道是否有断头等,所有这些问题,他们都称为“病害”。而对于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他们称之为“马路保健医”。
走到西二环时,车仍然开得不快。“速度超过60公里/小时,就看不清楚了。”赵师傅说,他们选择中午吃饭时间上二环,就因为这时候车少,容易看到问题。别的时间段车太多,不容易看清。他们自己一般是11点多吃午饭。问他中午饭在哪儿吃,好一会儿,赵师傅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一般是在丽泽路小饭店里花8块钱买盒饭。
周师傅盯着窗外,半天没说话了,突然他嚷了一句,“公交车站那儿有病害,有两个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柏油路面上的确鼓起了两块。还好这是在路边,车停下来很快拍完了照。“最怕的是病害在二环路中间,不停地有车驶过,我们只能趁车少时,抓拍几张赶紧离开。”
巡查车又拐到了车公庄大街上,两位师傅都说这条路的问题比较多。车开到辅路上,以更慢的速度向前巡查。周师傅说,“这里的人行道,曾有企业在冬天铺设电缆,地基不实,已经塌了好多次了。”两位师傅还透露,平时他们还得制止有人私自掘路,有些是地方街道挖路埋线,得多方协调,才能劝阻。
下午4时许,巡查车往回开,两位师傅得回队里,把从早晨8点一直到下午查看到的“病害”都整理上传到公司网上。路上经过丰台马家堡东路,周师傅发现了一个“直径40厘米的病害”。记者赶紧也从窗户往外看,果然路面上有一个不深的坑洞。这里已出了他们的辖区,“公司里都相互帮忙,我们会告诉巡查三队。”周师傅说。
正因为有这样的巡查人员天天在路上巡查,才能及时发现北京路面上的“病害”,遇到塌陷也会及时进行处置,消除了一个个安全隐患。(记者 许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