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红
li ji hong
北京养护集团市政三分处
养护项目部施工员
每天睡四个小时
已算是很奢侈了
看着记者手中的相机,李继红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腼腆地笑了,这是记者第二次在施工现场碰到他。尽管已经立秋了,可是在海淀区健安西路人行便道的施工处,还能感到酷夏的余威。在超过3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里,李继红和工友们按照施工规范,身着印有养护集团四个大字的橘红色背心,拿着铁镐一下一下清理着便道上的无机料。“天气再热,也得抓紧时间干,不然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们会感到不方便。”
因为连续4天盯在现场干活,面容有些倦怠的李继红和记者坐在了有些发烫的便道石沿上聊了起来。“今天凌晨1点我去紫竹院公园东门那边抢了一趟险情,那里的便道发生了塌陷,是养护集团巡查人员在巡查时发现的,我就在那里一直盯到3点多才回办公室。”到了单位后,李继红在沙发上眯了4个小时,他说这对他来说已算是奢侈的了。
除了每天盯着自己负责的两处施工工地,作为养护项目部门的施工员,李继红还担负着海淀区和石景山区105条、共计550多万平方米道路和便道上的抢险任务。7月份进入汛期以来,几乎每个晚上,李继红都无法睡上一个整觉。“光7月26日那天,市政三处这边就接到了11次抢险任务。”如果赶上夜里没活儿,李继红觉也睡不踏实,心里总是惦记着马路上的那些事儿。
由于抢险工作的随机性,十多个钟头吃不上饭的情况,对于李继红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记者仍记得第一次见到李继红时的情景:7月31日那天下午,知春路与科学院南路十字路口出现了塌陷的大坑,刚忙完一处抢险任务的李继红,午饭还没吃上几口,就撂下碗赶到了大坑旁边,调配车辆抢修。等忙活完,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胡乱地往嘴里扒拉了两口饭,又累又困的李继红端着饭碗就睡着了。
时隔两天,养护集团巡查人员发现,在中关村南大街道路下方出现了一个深达5米的空洞,李继红和同事们又一起投入到紧张的抢险工作中。“因为是下面的管线出现了问题,我们得等相关部门抢修完管线后,再对大坑进行处理。”在等待施工的3天里,李继红不敢离开现场半步,实在困了,他就在工程抢险车里眯一觉。
在李继红的口袋里有一张工作证,证件上的照片还是今年春天的时候单位统一给拍的证件照。看到记者打量着照片上略显圆润的下巴,李继红笑称,每年的6月到9月是他和同事们减肥的最佳时机,因为一到这个时候,大家的体重就会往下掉10斤到20斤。很多同事都是白天盯完常规的施工项目后,晚上还会接到抢险的工作。“一般抢险的活儿都要放在晚上,白天车辆太多,如果断路施工会给交通带来不便。”(记者 李环宇 程宁 摄)
殷淑义
yin shu yi
排水集团抢险工人
一双粗糙的手
布满黄色老茧
排水集团抢险工人殷淑义的脖子上,戴着一个玉观音,他说这是他媳妇亲手给他戴上保平安的。十多年来,老殷专门和地下污水管线打交道,少不了和有毒气体、深坑作业等危险作斗争,因此媳妇才多少有些担心。
8月24日一早,老殷穿着一双新布鞋,和工友们来到了东架松3号楼西侧步道塌陷抢修现场。老殷说他的上一双布鞋只穿了一个礼拜就磨破了,因为今夏雨水特别多,所以塌陷抢修的任务也多,没少让老殷忙活。只要他拿起石锤、铁镐、铁锹下坑干活,再厚的双层棉线手套,用不了两天就会磨破,布鞋的“寿命”自然也会缩短。
老殷来自河北,今年49岁了,黑发里透着缕缕银丝。他有一双粗糙的手,布满了黄色的老茧,修剪到根部的指甲里,满是泥垢。他打趣地告诉记者,他这双手“怕是干净不了了”。两个月以来,他常去定福庄塌陷现场干活,那里的污水管道埋在地下4米深,由于情况复杂,他们不得不采用“沉管”技术来抢修,就是将一个管径为1.5米的管子插到地下,然后人站在这根管子里,徒手去挖堵塞的杂物。
老殷说,那感觉就像是“满手抓的都是油腻腻的粪便,臭得都没法儿形容”。之所以徒手是因为,戴皮手套,不透气;戴棉线手套,污水能够渗透,还不如不戴。因此,每次干完活儿,他都会先把“脏手”埋进泥沙里,仔细地搓上一遍,然后再用洗衣粉和“胰子”,反复地洗上好几遍。要说干活时的那种脏臭,想起来都会让他吃不下饭,不过就算他再不想吃饭,也会坚持把肚子填饱,因为还有活儿在等着他。他说他的饭量不大,两个馒头、一点咸菜就够了。
记者发现,老殷随身带来的塑料袋里,有厚衣服、薄棉被和花露水,于是问他怎么回事儿。老殷说,眼前的抢修工地需要有人夜间盯着抽排污水,并且防止污水溢到马路上,因此他和工友轮流两人一组负责夜间值守,“你盯一会儿,我睡一会儿,然后再换成我盯你睡”,因此厚衣物是用来御寒的,花露水自然是用来对付蚊子的。尽管如此,夜里就这么露天躺在地上睡觉,第二天总能发现身上被蚊子咬满了包。
中午11时30分,老殷和工友们终于可以休息吃饭了。记者请老殷去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午饭,他一再要求“不吃米饭和炒菜,就吃炒饼和面条就行了,千万别耽搁休息的工夫”。40分钟后,老殷回到工地时,他的工友大李光着脚躺在地上,枕着一块水泥,已经进入了梦乡。老殷拿出一床没有时间清洗的薄被铺在地上,邀请记者陪他并肩坐下休息。他笑着说,甭看中午只剩这么一点儿时间可以打个盹儿,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难得的休息。因为入夏以来,他们一直连夜忙着抢修,经常几天几夜都合不了眼,“整个人困得只要坐下来,都能睡着”,因此像这样躺着打个盹儿,都能让他们下午干活时变得精神起来。
转眼到了下午1点半,老殷和工友们又开工了。他们顶着烈日,抡起15斤重的石锤砸起了坑边的绿化带水泥台。没过多久,他们的后背就都汗湿了,于是他们轮流停下来,拿起一个4斤装的塑料桶,“咕咚咕咚”地灌起水来。转眼间一大桶水就见了底,于是老殷又去附近盛了满满一桶水过来。记者这才意识到,塑料桶里装的并不是凉白开,而是自来水。老殷满不在乎地说:“虽说这是自来水,可是太阳一晒,不也变开水了嘛?工地条件是艰苦点儿,可是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得能吃苦!”(记者 王琼 程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