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话
“城中村”整治步步来
简工博:看到“城中村”村民的生活,有时真让人觉得心酸。这里就像一个“跳板”,也许可以降低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的成本。
张骏:我不太同意这一观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郊一些地区开发土地、招商引资,为了“早投入、早建设、早产出”,使得一批农民住宅被包围在工业厂房、现代化楼宇中间,一时又改变不了,结果农民就成了“房东”。如果当初规划能更加慎重些,可能现在面临的问题不会如此复杂。
简工博:这里租房价格和生活消费便宜,客观上满足了不少外来人员的需要,在现实状况下,相关部门应该正视“城中村”的存在。“城中村”的整治,也绝对不能只实施单一的环境整治,光修饰“城市脸面”。
张骏:在改造“城中村”的过程中,妥善安置外来人口,让他们有能够继续安身立命的公租屋,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环节。毕竟住在环境脏乱、治安又不好、周边还有大型工厂的地方,不是“村”民所希望的。
简工博:整体搬迁,是“城中村”改造的一个途径。同时,我觉得还应该从维系自然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推动“城中村”更新改造。如可以在流动人口聚集的企业、大型集贸市场附近以及流动人口聚居区,规划建设与需求相适应的村建“公租房”,尽可能满足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目前的情况下,更要从管理的角度确保“城中村”的安全有序。
采访手记
难题求解 沉到基层
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影叫《都市里的村庄》,向世人展现了上海人在旧城区危棚简屋的生活情况,给人印象深切。随之,“都市里的村庄”也成了“棚户区”的代名词,在社会上不胫而走。
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攻坚克难,加快城区改造步伐,“都市里的村庄”日趋减少,众多上海人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上海的发展,也迎来了数以百万外来务工者的参与。他们中一部分人在城乡结合部租赁农舍,安营扎寨,生活休息。于是,“城中村”现今在市郊一些区域又见模样。
对于这一道新难题,上海从城市发展、社会管理、群众利益的高度,积极探索破解之道。但破解总有过程,其间也自有种种难处。记者在虹桥镇采访时,闻镇领导感叹:我每天最担忧的一件事,就是“城中村”的安全问题。人口集聚、旧房连片、电线老化、消防意识薄弱等等,都可能酿成大祸!为了把“担忧”减少到最低程度,虹桥镇努力在“城中村”的管理上下功夫,力保安全有序。
跳出“城中村”再想开去,上海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创新,还将有多少难题需要去求解,又有多少瓶颈需要去突破,这其中的艰辛与“不容易”,肯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思考、走马看花式的采访所能真切感悟的。因此,只有沉到基层去,走到一线去,我们采写的新闻作品才能与社会、生活和群众贴得更近。(董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