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调查
“萝卜招聘”:“荒诞剧”的背后
核心提示
●特定资格限制实质是一种身份歧视,是与公平公正的原则背道而驰的。
●要杜绝招聘中出现的人情现象,就需要走招考规范化的路子。
●事业单位招聘仅有公开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设计。
日前,在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组织的招考笔试中,河北大学毕业生李娟以领先第二名12分的成绩进入面试环节。但经过面试后,她却以0.08分之差应聘失败。随之有消息传来:胜出者被指是用人单位领导的女儿。种种迹象都让李娟坚信,她所参加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是一次“萝卜招聘”。
无独有偶,类似的“萝卜案件”近期在各地频繁上演。当先有“萝卜”再挖招聘的“坑”,相关招考制度仿佛已形同虚设……
1·怪象:先有“萝卜”再“挖坑”
8月17日,记者见到了李娟。距离那场招聘已有一个多月时间,可是对于其中的经历她依然记忆犹新。
今年4月,李娟报名参加河北社科院事业单位招录“科辅人员”考试。5月,6个人通过资格审查。“这让我感到很意外,”李娟说,“当时我觉得很幸运,公务员考试报名很多,有一千多比一,这个只有六比一。”
原来,这种意外源自这一岗位对考生专业的要求——“公共政策研究”,而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公共政策研究”这一专业。
“这让我犯了嘀咕,我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担心不符合报名条件,于是特意打电话到河北社科院,当时那边跟我确认,可以报名。”李娟说。
5月24日,笔试成绩公布,李娟排在第一,比第二名高了12分之多。
7月12日,李娟和其他人一起参加了面试。7月15日,面试成绩公布,李娟遭遇失败。拟录用者李娜正是用人单位《经济论坛》杂志社社长李现科的女儿,这让李娟对整个考试过程产生了种种质疑。
李娟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充满“疑点”的面试,是在笔试成绩公布近两个月后的7月12日进行的。
面试分为上午、下午两轮,李娟说,12日上午的面试中,一位面试官告诉她,作为社科院下属的《经济论坛》杂志,具体工作和公共政策没太大关系,主要是做杂志编辑。下午的面试共有7位考官和1位监督员,每人面试时间15分钟。
7月15日,河北省社科院网站上公布了最终考试成绩。笔试成绩排名第三的李娜在面试中高分逆转,获得了91.6分的高分,李娟的面试成绩则为82.8分。
7月15日的公告中,河北省社科院对总成绩的计算方法作了说明: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面试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而《河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暂行办法》第33条则规定:“笔试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40%”,“具体加权比例,考试组织单位应当在向社会发布的招聘公告中载明”。
“这一比例并没有在招聘公告中载明。”李娟说,公布最终成绩时才首次说明总成绩计算办法,这显然是违规的。
面试成绩公布后,李娟曾致电河北省社科院人事处。在电话中,李娟质疑了此次招聘的公正性,要求“由第三方重新组织面试”。对此,这位工作人员没有正面回应。而当李娟要求公开面试评委的姓名和身份时,这位工作人员回答说:“我们的评委是不公开的。”
8月12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在《关于2011年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关情况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首度证实,被招录者李娜确系该院《经济论坛》杂志社社长李现科的女儿。但同时《说明》指出,经调查组调查核实,该院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工作没有发现暗箱操作与违规违纪问题。
对此,李娟表示:“河北社科院的调查也由自己内部组织进行,其中的公正性有无监督,都不得而知。”对这个公布的结果,她表示并不认同。
近年来,事业单位招考不规范的事件屡见不鲜,福建屏南财政局招聘被指为当地领导子女“量身定做”,温州交通局因安排数十位领导亲属进事业编而被称为“世袭局”……
频频曝光的招聘怪象有何原因?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建钟分析认为,一是因为对事业单位人员录用的严肃性认识不清。事业单位岗位与公务员一样属于公共职位,其人员录用应遵循仅向品德和才能开放的基本原则,而不应有任何出身、身份等方面歧视性限制或优先权。但现实中,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事业单位往往成为政策性人员安置甚至公职人员亲友安置的重要渠道,有的还成为一种“传统”,这与公共职位“公共性”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二是事业单位涉及诸多行业,机构类型复杂,地方、部门和事业单位在人事、编制等方面具有较大自主权,这种自主权提高了管理效率,也带来了监管难题,授权和监管如何“匹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指出,在福建南屏的招录中,条件设定完全为了一个人,而在河北社科院招考中,“面试占60%,笔试占40%”的原则也是事后作为“挡箭牌”来公布的,这些做法完全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考原则。
事件频发,说明问题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