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走进汤华静的家:她正在喂“儿子”明明吃饭。夹起一块红烧带鱼,汤华静仔细将鱼骨剔除,夹成小块,用调羹往明明嘴里送。明明吃力地仰起头,张开了嘴……
“儿子”明明,其实已经12岁了,是一名孤残儿童。十多年前,为了让像明明这样的孤残儿童感受家的温暖,上海开始尝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慈善活动。那时才28个月大的明明,从市儿童福利院走进了崇明“妈妈”汤华静的家。
多了一个操心的“儿子”
今年46岁的汤华静,是崇明新海镇一名下岗职工。当年刚下岗的她恰逢女儿考入市区学校读书,得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项目后,就报了名。汤华静至今记得第一次见面时明明的样子:“当时他全身僵硬,两只小拳头握得紧紧的,28个月大了还不会说话,更不会走路……”
尽管报名时已有了一些思想准备,但汤华静没想到,寄养到她家的竟是一个脑瘫孩子。看着这样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小生命,是留下还是放弃,汤华静茫然了。试寄养的日子里,一件小事坚定了汤华静的决心:一次喂饭,明明不小心将一粒米掉在桌上。他用两手唯一可以活动的中指,花了好几分钟将米粒夹起,塞进嘴里。看着这一切,汤华静的心被揪得紧紧的:“明明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从此,汤华静身边便多了这个需要时刻操心的“儿子”。
别人说她傻,她却笑笑
“我就差没把他怀胎十月生下来,照顾这孩子可比亲生的用心多了。”汤华静常常这样说。
由于明明不会说话,大小便成了她照顾“儿子”碰到的最大难题。3岁多的孩子大小便不仅量大,而且味道也难闻,还常常弄得一身屎尿。她却从不责怪半句,也从不皱眉头。“儿子”每次大小便,汤华静总是马上给他换尿布、擦身体,“自己的儿子,还会嫌弃他脏吗?”就这样,明明包了3年尿布,才学会大小便前用手势告诉汤华静。即便这样,明明至今仍离不开汤华静扶着上厕所。
不仅要照顾“儿子”起居,更要照顾他的病体。汤华静清楚,如果脑瘫患儿一直卧床,肌肉会逐渐萎缩。为了让明明得到锻炼,她想尽办法:找来竹竿,架在两张椅子中间,让明明扶着慢慢走动;请木匠制作大号“童车”,让明明坐着就可以凭借双脚的力量移动;每晚睡觉前,汤华静还会帮“儿子”做一次按摩,“明明看电视,我帮他按摩手脚,捏啊捏,他就睡着了”。
汤华静还经常带“儿子”到社区活动、走亲访友。遇上有人说明明是“傻子”的,她总要争辩几句;遇上有人说她“傻”,她却总是笑笑。一次走在社区里,一名不知情的邻居误以为明明是汤华静的亲生儿子,既可惜又爱怜地对她说:“你儿子和你长得蛮像的,只可惜……”汤华静笑笑,没做任何解释。
“我的‘儿子’很聪明”
明明是重度脑瘫患儿,就算是最简单的发音也让他十分吃力。但在汤华静眼里,明明却是个特别聪明、懂事的孩子。平日里,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母子”之间就能相互沟通、彼此心领神会。
因为家里条件一般,每次买回来的酸奶,汤华静自己舍不得喝,都要留给明明喝。为了能让“妈妈”和自己一样喝上酸奶,明明想了一个办法:每次汤华静转身做家务时,他总是偷偷把两瓶酸奶都打开。
每天一早,明明起床后就会看电视,看到天气预报报告下雨,他会对着“妈妈”做动作:双手搭成雨伞状,举过头顶。汤华静知道,那是“儿子”在提醒她:要下雨了,出门带好雨具;有时汤华静去菜场买菜,明明找她时就会打她手机,“响了两响,明明就把电话挂了,这样可以省下电话费,但我知道这是‘儿子’要我快点回家。”汤华静说。
汤华静的无私付出也得到了丈夫、女儿的支持。汤华静将明明接回家没几年,丈夫就到了市区工作。原本丈夫想让她一起去,可汤华静放不下明明。十多年来,汤华静始终守着明明,没正式工作。眼看着即将到退休年龄,而汤华静只有14年工龄,将无法正常领取退休金。为此,她和丈夫商量,让丈夫回家照顾明明,自己再找份工作,将养老保险费缴满15年。如今她的女儿也已结婚生子,但她顾不了,只能让亲家来照顾。
据了解,像汤华静这样的“爱心妈妈”,新海镇红星社区共有21位:施汉芳和她的“女儿”文文,黄信玉和她的 “儿子”星星,王月兰和她的 “女儿”定定……十余年来,“爱心妈妈”们已接力抚养救助了百余名智障孤残儿童。(记者 陆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