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9旬抗日老兵14岁从军身经百战 80年未回老家(图)(2)

2011年09月19日 14:28 来源:金黔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抗击日军,身经百战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大肆入侵我国,全国发起抗战。赵海臣所在的部队也奔赴抗战前线,决心血洒疆场,为同胞报仇,扬中国军威。

  赵海臣老人说,他们和鬼子的第一战,是上海的淞沪会战、昆山阻击战,与日军展开殊死拼杀,子弹打完就用刺刀拼,刺刀拼断就抽出背后大刀砍。

  但终因寡不敌众,部队被打散,赵海臣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的整编,转战江苏、浙江、江西,最后来到安徽宣城。在宣城的新河庄、稻堆山、九连山、敬亭山、巷口桥、饭蒸山、水东稽头岭等地,与日军进行长期“拉锯战”,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斗中,赵海臣身负重伤,仍没有下战场。他的右眼及左大腿受枪伤,至今还残留着弹片。

  队伍里的军旗手和司号手,是日军主要射击的目标。赵海臣便是司号手,一边战斗,一边听从战斗指挥员命令吹冲锋号。在宣城巷口桥附近的饭蒸山和新河庄的稻堆山战斗中,赵海臣经历了一次异常惨烈的战斗,当时他中弹负伤,醒来后看到阵地上活着的兵员所剩无几,三营邵玉璋营长身中数枪,生命奄奄一息,仍坚守阵地,邵营长宁死不做俘虏,后饮弹壮烈牺牲,时年才二十几岁。

  “新河庄战役”三营官兵共阵亡300余名,当时有人撰联:“噫!成功成仁兮,诸君虽死精神在;干!吾侪继志兮,杀尽倭寇慰中魂!”

  留在宣城,家境清贫

  宣城稻堆山一战,赵海臣在与日军激战中,他开枪打死了两个鬼子,又用大刀砍死了一个鬼子,后来大腿受伤,被连长背下战场。由于当时的国军医疗水平有限,赵海臣在宣城的天主教堂被西班牙神父医治好后,留在宣城国民革命军华东军区征兵司令部担任司号员,一直到宣城解放,赵海臣所在部队的司令官要去台湾,赵海臣走到宣城双桥的地方,行军中他脱下军装,离开了队伍,决定返回来,因为当时他结婚了,有了老婆孩子,从此他便留在了宣城,过起平民百姓的生活。

  赵海臣生育了六个儿女(4男2女),由于他曾入国民党军队,在“三反五反”、“四清”、“文革”等运动中,他多次受到批斗、打击,六个子女也不免受到牵连。赵海臣唯有靠拉板车收入来度日,带着妻子儿女们苟且偷生,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反。

  而今,赵海臣老人已经93岁高龄,老伴已逝去,他一人居住,生活只能靠儿女们照顾。但在几年前,儿女们全部下岗、失业,他的生活更加窘困。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地方政府发放的低保。

  渴望回家,听听乡音

  “对我来说,人生所剩时间已不多了,我就想回老家看看,再听一听乡音。”赵海臣老人说,自当兵以后,阔别家乡近80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回家看看。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我们深深理解老人的思乡心情,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老人辗转流离在抗战的前沿,80年,整整80年,没有闻到过故土的气息。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里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现在,赵海臣老人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张归乡的车票,谁能帮助老人完成积攒了一辈子的心愿?敬请拨打热线电话:0851-96677。(贵州都市报 孙旭 柯跃武 张火旺 记者 吴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