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江苏省淮安盱眙县七星村是当地的重点贫困村。村里曾许诺出资40万建设10个温室大棚,用来种植反季节蔬菜。但是不到半年,村民们却发现,大棚又是开裂、又是倾斜,一堆质量问题摆在眼前。
满心期待的民心工程竟变成了“豆腐渣”工程。这还不算,如今村里又决定,再用50万来修复这些大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民心工程温室大棚仅5月就现质量问题 40万建50万修
盱眙县穆店乡七星村是淮安市的重点贫困村,由淮安市盱眙县交通局挂点帮扶。去年,盱眙县交通局、穆店乡政府等多方出资近40万为该村建设10个面积60平米左右的温室大棚,种植黄瓜、西瓜等反季节蔬菜。得知这个消息,村民们欣喜不已,纷纷承包了大棚。可是2011年初大棚拿到手之后不到5个月,大棚的质量问题就严重的困扰了村民,在村民的眼里,原本的民心工程却成了“豆腐渣”工程。
村民:“墙主体开裂,水泥柱子倾斜,有的大棚居然倒了。这就是严重质量问题赖。当时很气愤,这毕竟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事情啊,结果你这个项目搞成这样子。”
在七星村记者看见,这10个大棚如今只有钢架主体架构,大棚里长满了草,温室大棚的后墙体,不少大仍然存在着龟裂现象。而大棚的内部正在进行翻修,堆放着加固的石块。村民告诉记者,由于建设的大棚质量不过关,如今镇里又预计用50万来修复这些大棚。这点让他们更加的不解。
村民:“当时建设的时候是30多万,现在维修是50多万,工程主体还是这个主体。这个钱都流到什么地方去了?”
村民:“弄一两年了什么没有,还花了这么多钱。以后上面再扶贫,先来扶这些干部的心。”
村干部:事情都不可能一次性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位村民说得好:“以后上面再扶贫,先来扶这些干部的心!”我们算算,40万+50万,先是前期建设,现在又是后期维修,10个大棚花掉整整90万!用来扶贫的温室大棚为什么会出现质量问题?
七星村村委会主任杨穆告诉记者,建设初期他们也是经过了正规的招标、建设、验收等一系列的程序。可是由于他们对于大棚建设缺乏经验、管护,加上今年雨水偏多才造成了大棚的严重受损。
记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杨穆:“总的来说是没有经验,技术方面我们也不懂,我们只能搞眼前的东西,缺少管护。”
记者:“那管护又应该是谁的责任呢?”
杨穆“这个说责任的话,当时我们的承包户可能没有落实到位呀。”
记者:“现在看来扶贫款已经是打了水漂了?”
杨穆“应该是这样,我们也没有办法了。事情都是不可能一次性成功,肯定有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
副乡长否认建设失误 称只是升级需要
随后,记者来到了盱眙县穆店乡政府,副乡长孟庆平告诉记者,之前负责大棚建设的干部都已经进行了岗位调整,他也是刚刚分管此事,如今乡政府已经将这10个大棚由农技站、农经站、七星村以及乡政府包干维修了,维修的总资金也会控制在50万以内。而对于前期建设的失误孟庆平予以否认,并且表示重新建设只是因为大棚升级的需求。
孟庆平:“他那个大棚不符合我们此地,交通局不是大局么,我们建议了,这次要做就做上档次的,所以重新改建的。也不是说人家失误。”
记者:“当初建设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而建了5个月又重新花50万重新来建,这个流失的又是哪里的钱?”
孟庆平:“你这个问的我就不太清楚了,真的不太清楚了。当时人家扶贫单位就带着去看的,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民生工程怎么就变成了豆腐渣工程?问村委会,答案是“没有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问乡政府,答案又变成了“大棚重建是因为需要升级”。得来不易的扶贫款打了水漂,如今大棚框架杂草丛生,只留下无奈的村民们。
扶贫项目的本质,就是民心项目,本来就是为老百姓减负的,如今却反而增加了百姓负担。更重要的是失了民心。听听百姓们的话吧:以后上面再扶贫,先来扶这些干部的心?而眼下要问的是,责任,又该谁来负?中国之声,将持续关注。(江苏台记者刘浩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