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上海之根”。从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建县,至今已1260年。漫长光阴留下数不尽的故事,可惜不少奇闻轶事如今渐被人遗忘。家住松江区岳阳街道的余华渔老人用了近4个月的时间,翻阅了几十本书籍和上世纪70年代的大量老报纸,自编了一部“松江趣史”,义务到社区为居民讲课。
要讲老百姓爱听的
“为什么历经岁月的方塔900年来屹立不倒? ”“为什么松江有农历七月十四喝豆浆的习俗?”……想知道这些典故,在社区里就可以得到解答。在松江区岳阳街道社区学校,台上授课的余华渔已年过七旬,台下的“学生”不少头发也有些花白,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每次余华渔讲课,都是按照唐、宋、元、明、清的历史进程,整合出5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松江方塔造型优美,每一层翘起的飞檐都如同姑娘飞扬的裙边。”在台下听的居民却不知道,余华渔为这句话花了十多天心血。原来,在查资料时她发现,方塔飞檐的造型与一个姑娘有关,但具体史料却极难找到。“说浅了,无甚新意;说深了,晦涩难懂。‘松江趣史’就是要另辟蹊径,多讲些史上存疑问或是与民俗相关的内容,老百姓爱听!”余华渔说。
4个多月写出18页文稿
余华渔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一直教语文,平时就对文史方面非常感兴趣。从今年5月开始,余华渔几乎每天都来松江区图书馆、书店和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从《松江县志》到各种历史杂谈,除借阅书籍,还将自己收集的3本剪报集翻了一遍又一遍,一字一句摘抄下了百多页的资料。在余华渔的讲稿上,18页讲稿反复修订,每张稿纸上都写满了工整的钢笔字,这是她4个月下来的第四稿,每易一稿都要花上数个星期。
最想讲给年轻人听
当谈起今后的打算时,余华渔显得信心满满,“我最想能够到松江的学校去,让孩子们了解我们松江本土的历史风貌,让他们今后不管在哪里,都能以自己是松江人、上海人而感到骄傲。所以我特别想给同学们讲述我自己编写整理的‘松江趣史’和松江的‘民间地方志’。”(新闻晚报 王楠 徐驰 供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