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转业女军人赴云南深山扶贫 遇车祸坠入怒江身亡

2011年10月17日 16:34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云南省的西北部,有一条奔腾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的江,因水流在谷底发出的声音如咆哮怒吼,故称“怒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也因此江得名。如今,这条江奔腾依旧,怒吼中却带着哀鸣,因为被人们亲切称为“马阿马”(傈僳语:妈妈)的马永俐在扶贫路途中意外坠入了江中,没有再醒来。

  2010年事故发生时,马永俐43岁。军人出身的她曾在边防部队工作十余年,2003年转业后选择自主择业,进入太平洋证劵公司工作。享有“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又任云南省妇联第八届执委会委员的马永俐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从2007年起在怒江州坚持扶贫工作3年,给大山深处的人民带去了大爱。

  人均年收入不到一千元的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每天埋头劳作的人们只求得一日三餐能饱腹,看电视买书籍的文化生活只是一种奢望。第一次到普拉底乡摸底调查时,时任公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马永俐看到的是一个“家徒四壁”的乡党支部活动室,里面没有书报、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除了几条破旧的桌椅板凳,就是在屋外空荡的院子里晒太阳的村民们。这么简陋的条件,基层党组织怎么为百姓服务?百姓的文化生活又如何开展?想到这些,有着20年党龄的马永俐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回到昆明后,她立即向公司汇报这一情况,并提出了专项对口帮扶的工作方案。很快,崭新的电视机、录音机和600余册各类农业实用科技等书籍连同每人一套的正品军大衣一起送到了普拉底乡力措底村党支部。自从这个活动室建立起来,村里的党员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有了“阵地”,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农业技术指导也有了“米”。渐渐的,乡党支部活动室成了村民和党员们都喜欢的“家”。

  2008年早春,马永俐到贡山县普拉底乡腊早小学了解学校情况。看着孩子们如花一般的笑脸在初春的寒气中冻得通红,光着的脚丫冻得发紫,作为母亲的她眼睛湿润了。回到昆明的当天晚上,她从自己家里整理出30多件衣服准备给孩子们御寒用。第二天到公司后,她发出“扶贫济困送温暖”的倡议,短短两天内就收到了300多件衣物和学习用具,公司也决定为学生捐赠运动服和运动鞋。细心的马永俐记下了每一个学生的身高、体重,在昆明跑了10多家商店,为孩子量身选定衣服。一周后,收到新衣服的腊早小学的孩子们写信告诉马永俐,“马阿姨,我们穿着新衣服简直就像过年啦,谢谢您。”看着十来个孩子的合影照片,马永俐又忍不住落泪,照片里孩子们穿着合体的新衣服,笑得很拘谨,但他们的笑容比清晨的阳光还要灿烂。

  “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从怒江回来后的马永俐常常这样跟人说自己坚持扶贫的目的。

  贡山县普拉底乡力透底村有9个自然小组,一半以上小组的村民们都居住在怒江峡谷两岸的山坡和平台上,来往道路大多是人畜共用驿路,很多地方在近70度的陡坡上蜿蜒,特别是从力透底小组到附近的培朵小组的山路有10公里,需要从山脚一直走到山顶,由于山高坡陡,雨天人行走弄得一身泥,晴天便是一层灰,还经常发生人畜坠崖的事。修条水泥路成了村里49户129个村民日盼夜盼的“好事”。

  马永俐把她实地调查和收集的数据、方案汇报给了公司,以当时培朵村民小组人口总数计算,人均修路78米。有人产生疑问,“修建这条路究竟有多大的经济价值?”马永俐坚决地说:“当地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这条路。路要是不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就成了一句空话。”最后公司捐资20万元,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从山脚到山顶修了一条宽1.2米、长10公里的水泥硬道。竣工那天,培朵小组家家户户的村民,身着盛装,敲着铓锣,从散居的各处沿着新路步行到公司新农村指导员驻扎的力透底村,用傈僳族传统的节日礼仪庆祝。

  汹涌奔腾的怒江水,险象环生的盘山路,让不少人对怒江州望而却步,马永俐却在3年内8次出入贡山。冬天冷了,她记得给老人们送棉衣棉被;听说当地发生泥石流灾害,正在休假的她第一时间带着捐款去援助受灾的群众;细心的她发现江水凉孩子们常年不能洗澡,就筹资建了两个太阳能洗澡间……

  2010年12月9日一早,马永俐带着新年祝福去看望腊早中心学校的16名孤儿。在学校走廊,孩子们拿着新玩具、新衣物,个个都爱不释手。他们的“马阿马”笑着预祝大家新年快乐,还叮嘱:“你们要好好学习,努力成才,将来做一个优秀的贡山建设者。”

  这竟成了马永俐留给孩子们的遗言。当天,从普拉底返回昆明的途中下着大雨,平时让人生畏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突然马永俐的车在一个转弯处打滑,车子撞击山路内侧的石壁后,又弹向了山路外侧陡峭斜坡下惊涛骇浪的怒江里。

  腊早中心学校的刘校长连夜驱车200公里赶到出事地点。看着滚滚而逝的怒江水,这个傈僳族的汉子泣不成声,他按照傈僳族最高礼仪,在怒江边上举行了祭奠仪式。当地村民褚四华父子和乡亲们每天沿着江边寻找,终于在152天后找到了遗体。

  “马阿马,我们爱你,你给了我们母爱的温暖。”受助孤儿褚玉兰在代表村里的孩子们写给马永俐的信中说。

  孩子们相信,“马阿马”听得到。

  心怀大爱的马永俐永远留在了大山深处和怒江的咆哮声中,那是离她热爱的乡亲和孩子们最近的地方。(实习生 宋红霞 本报记者 梁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