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柴静:记者要表达事实而非情绪 应谦虚面对受访者

2011年10月23日 04: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柴静:记者要表达事实而非情绪应谦虚面对受访者
柴静,中央电视台记者。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对话背景

  她曾经出现在非典一线、矿难现场;她曾经只身一人面对黑社会威胁,揭开谎言背后的真相。她就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我更喜欢亲临现场的感觉”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会加入央视新节目《看见》的创作团队?

  柴静:做人物类节目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早在《面对面》时我就在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解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我一直坚持的新闻传统。《看见》这个节目的表现形式是有创新的。

  如果我只在演播室里两个小时采访一个人,我能够完成,但是我会觉得自己是拔地而起的,距离生活有些遥远。这并不是我喜欢的感觉。我更喜欢一手的资料、亲临现场的感觉。

  中国青年报:就目前几期节目而言,你所选择的受访者从影视明星到弱势群体,以及热点事件的中心人物,似乎范围很广泛。这些人物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吗?你怎么看待电视节目的价值取向?

  柴静:我只采访有新闻感的人物、观众想知而未知的人物、能够反映当下社会形态的人物。这些诉求与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一个好的节目应该能够体现创作团队的人格气息,创作者和读者、观众之间应该能够相互感应。不论你选择的是哪个领域、哪个国家的新闻事件、人物,在节目的最终呈现中,一定要能够传递出稳定的价值观。

  “传播越广,越需要负责”

  中国青年报:这些年,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会带给你压力吗?

  柴静:一定会的。但我认为有质量的报道还是会迅速传播的。现在,媒体处在一个比较微妙的处境中,越是传播广泛的媒体越是这样:你需要听取很多人的意见,包括广告商、观众、批评家等等。传播越广,越需要负责。

  中国青年报:让你印象最深的采访是哪个?

  柴静:近期最难忘的就是采访那个因母婴传染而身患艾滋病的孩子。在此之前,我受到的教育是“调查记者应当是不动声色的,真相是流逝在涕泪交加中的”。因此,你要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不可以介入事件的发展,不可以有情绪表现。

  但是在和当事人的深入交流中,我发现我在重新检验这些原则。在我采访这个小孩的过程中,我落泪了。这段情节最终剪掉了,因为我认为不该在工作中表现出这样的情绪。但这次采访对我的触动是巨大的。

  以前我认为,完成一期节目投入真诚就可以了,但在面对这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时,我发现采访本身就是一种傲慢的立场,唯一消减这种傲慢的方式就是投入他的感受中。

  在采访药家鑫父母和张妙父母时,我也有这种感觉。要是以往,看到张妙母亲在里屋哭泣,我可能会中断采访。但这次我把手放在了她的胳膊上。因为那时她已经精神恍惚很难表达了,我只能用这个办法抚慰她。那个动作是想告诉她:我知道你的痛苦,但是我无能为力,也无法帮助。这种感觉是二十岁时的我无法理解的。

  我明白很多受访者内心的伤痛是无法化解的,我能做的唯有体会他们的感受,并陪在他们身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