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柴静:记者要表达事实而非情绪 应谦虚面对受访者(2)

2011年10月23日 04: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要真的沉浸到生活中,而不是急着建功立业”

  中国青年报:在这些年的采访经历中,你一定也目睹过很多令人失望、难过的现实,这是否会让你有一种无力感?

  柴静:阿城原来说过,无奈本来是我们人类最深刻的感受。面对现实的无力感是不可抗拒的。但是没有一个有勇气的记者或作家因此不去了解真相,否则未免也太怯懦了。

  这些年我的变化在于:以前每做一期节目,我都很渴望改变社会现实,干预到事件当中,推动事态发展。这个意念很强烈。这个想法并没有错,因为新闻报道具备这样的功能。

  但这些年,我渐渐懂得、承认一个节目和记者的局限性。或者说我不再那么狂妄了。但即使我无法改变一些现实,我也愿意共同承受。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事物内在的变化规律,而不是夸大一己之力。现实的改变需要时间,我们也需要耐心。

  所以,我觉得好的节目、好的报道、好的媒体应该是有耐心的,不要耸人听闻,而是平和地传播事件真相和社会问题。我们要真的沉浸到生活中,而不是急着建功立业。

  一个人虚弱时才需要大声叫喊,报道也一样。我并不想通过采访去教育或改造谁,我只想陈述事实。事实本身自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渗入人们的内心。至于每个人心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那就是个人领悟的不同了。如果所有媒体都能持续不断地提供这样的报道,那么将来我们会欣慰地看到:自己还是为世界做了一些事情的。

  “大部分采访中的错误都是因为狂妄造成的”

  中国青年报:当年,你在东方时空做连线记者时,曾经对受访者提过一个很受争议的问题。你还记得这件事情吗?

  柴静:记得。应该是在做《飞越的极限》这期节目时。因为意外事故,这次飞越造成了人员伤亡。在采访死者的教练和队友时,我问过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记得,那时我一头短发,穿着套装,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我承认,当时以那样的口气提问是因为我的心里预设是:你看,你们什么都不懂,就以这样的方式去飞越,是不是想出风头?是不是盲目的热情?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采访,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可以问,而是我的态度有问题。后来,一篇评论是这样描述我的:“这个记者语带嘲讽,步步为营”。当时我还觉得很茫然:我哪里嘲讽了,我是很善良的人啊!

  但镜头是藏不住任何东西的,记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带着什么样的目的,从眼神和身体语言中都会有所表露。当然,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是在几年之后了。

  几年之后,我采访过一个因为污染而被查处的工厂负责人。在采访结尾处,负责人一直在和我兜圈子,面对证据死不承认。我问他:“你是说这个工厂没有违规超标吗?”他说:“绝对没有。”我说:“那我们坐在这里闻到的是什么味道?”他说:“没有啊,我闻不到。”我说:“你是说你闻不到吗?”他说:“我的鼻子没有你灵敏。”后来我笑了一下,节目就结束了。

  但是后来,有人指出:你是在质问对方。我记得当时自己的身体是向后靠在椅子背上,面带嘲讽的笑容。可是当时在我看来,国外有的记者甚至还会揪着受访者的衣领子呢,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糟糕了,我为什么不可以?

  这其实是人性中非常难克服的部分,尤其是当有大事件发生时,当很多人都渴望你替他们表达情绪时,这对记者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但现在我慢慢意识到,记者要表达的是事实而不是情绪。任何情绪都可能成为你采访中的障碍。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大时代的记者应当有公心和诚意,不要嬉笑怒骂。”

  中国青年报:如果现在让你选择,你的问题会伤害受访者,“问或不问”你怎么权衡?

  柴静:我觉得任何问题都可以问。但关键在于你是以什么态度问、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有什么目的。对于这些,受访者会比谁都敏感。这才是对记者最大的考验。你就是你,不要试图在采访中用记者的角色保护自己。要么做到绝对的真诚,要么就是不真诚。

  在调查时我很自信,因为我觉得我可以非常刻苦,下得了“笨功夫”。但现在我反而没那么有信心。人物采访不是说下笨功夫就能做好的,有时候过犹不及。就像我在采访李阳的妻子时,面对内心充满创痛的人,任何试图导入目的的问题都显得不妥当。

  在充满创痛的人面前,我会有一种入侵感。在汶川地震《杨柳坪七日》的采访时,我的感受更为强烈。我发现,自己能做的只是陪伴在他们身边,当他们愿意说什么的时候就记录下来。我必须投身于他们的感受,而不是置身事外却还装出一副很了解的样子。这样的提问姿态是非常丑陋的。

  中国青年报:你觉得自己作为记者感性吗?

  柴静:我觉得单一性格的人做不了好记者,因为他的局限性太大。近期我在采访阿里木时,我试图了解他的艰辛。我记得在我看他吃几块钱一碗的凉粉时,他说起家庭的情况,我很难相信。他对我说:“底层的残酷你是不会知道的。”我当时哑口无言。

  从他的眼神中我知道,他的苦难是我未曾经历也不会了解的。我自以为是的那些困难和阅历,只不过是“女学生式暂时的贫穷”而已。所以,面对受访者还是谦虚些吧,别以为自己的那点人生经验能管什么用。在我看来,大部分采访中的错误都是因为狂妄造成的:那些自以为知的提问、替别人所做的总结等等。

  每个人的理解力和人生体会都是有限的。你的理解有多深,你的报道就有多深,你的局限就是报道的局限。

  中国青年报:你担心自己会被遗忘吗?

  柴静:我觉得不要紧。我更关注的是走得太快会丢失了什么。本报记者 骆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