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庄丹丹)北京市居民在2010年的平均通勤时间为45.04分钟,这与2005年的平均通勤时间相比增长了18.53%。这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在23日上午的“创新驱动与北京城市发展论坛”上发布的《2010-2011北京城乡发展报告》显示的数据。
城市通勤是由于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分离而产生的交通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的职住分离导致居民的通勤时间明显增长、通勤行为以及通勤的出行方式都发生很大改变。
2010年北京市居民出行的高峰时段在6-9点和17-19点,早高峰的通流要大于晚高峰的通勤流,且早高峰较晚高峰更为集中。数据结果显示,北京市于2010年4月实施的错时上下班制度并没有缓解北京市的交通拥堵,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将通勤高峰时间拉长,增加了拥堵的时间段。
从区县层次分析,中心城区仍是就业密度最高的区域,平均就业密度超过1.7万人/平方公里。西城区密度最高,平均就业密度超过了2.2万人/平方公里。北京市整体的通勤行为表现出典型的向心通勤,只在近郊附近存在部分的外向通勤。
在望京居住区,85%的居民通勤是在朝阳区内的,而且居民的就业地多分布在临近的国贸地区,只有很少一部分居民分散在其他几个区通勤。从国贸就业区来看,二分之一的就业者居住在朝阳区,但是朝阳区南北向距离较大,因此,同区的通勤也并不能减少国贸区就业者的通勤时间。另外一半的就业者分散在其他各个区,其中有十分之一多的就业者居住在通州,国贸地区就业者的通勤距离普遍较长。
近年来,北京市的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政府对公共交通建设也很关注,因此,一些地区的交通出行环境得到了改善。天通苑2010年的平均通勤时间与2005年相比在减少,这与天通苑的轨道交通建设密切相关,地铁13号线运营后天通苑居民的通勤状况得到了改善。
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公共交通成为北京市居民通勤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其次是自行车、私家车和步行。北京市居民通勤时换乘1次和2次的居民占整体样本的三分之二多,还有一部分居民的换乘达到3次以上,只有七分之一的居民不用换乘,可以直接到达目的地。
居住地与就业地之间的距离增长后,居民通勤时间增加,这就限制了居民选择出行时间的自由,致使居民通勤时选择的出门时间较为集中。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市最近提出了:积极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和鼓励单位开行班车。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是要逐步解决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问题,缓解早晚高峰时段中小学周边交通拥堵;鼓励单位开班车规范合乘出行,减少上下班小客车出行;还出台允许机场大巴、校车、班车通行公交专用道等措施。
据悉,此次“创新驱动与城市发展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承办、《城市问题》、《城市观察》杂志社协办,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北京召开的首场关于“创新与城市发展”的研讨会。(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