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木萨尔10月26日电 题:守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农民特工”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55岁的老邓黑黑的,有些胖,很矮。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帮老伴收割最后一茬白菜,是他目前最紧要的事。
他们还肩负一项外人不知道的“重任”,看守离家不远的北庭故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农民特工”,是当地人封给他们的特殊雅号。
与其说是“国家委任”,不如说是他们自觉自愿,老邓祖辈四代人都生活在故城周边,不让闲人破坏文物,成了他们天然的“使命”。
老邓所说的这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由北庭故城遗址和北庭西大寺两部分组成。有史料记载称,北庭故城曾经雄峙于天山北麓六百年,在十四世纪中期开始衰落,毁灭于十五世纪前期的战火中,这里曾出土了唐代铜狮和玉石镇纸等大批文物。
老邓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末,不少村民耕地时经常会挖出陶瓷罐子、坛子以及钱币等珍贵文物,但谁也不知道这些东西有多大价值,不能用就扔了,或者砸了。”
对于朴实的农民来说,什么是文物,那个年代谁也说不出个准确答案。
老邓的妻子薛蓝清告诉记者,80年代末,官方在这里做过全面考古,发现很多故城城址、西大寺本体以及周边墓葬区遭受自然和人为破坏,缺失严重,但遗址区整体环境的地形地貌轮廓基本保存原状。于是,在1988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人们渐渐有点觉悟,知道这些土堆不能偷盗和破坏,但缺乏真正的“警钟”。“例如城墙边上的沙土,经过多年洗礼后已成为农民耕地时首选的‘有机肥料’,很多人赶着驴车去拉”,那时已经具有“保护意识”的老邓,被气得够呛。
那段时间他仅有的想法就是:祖辈留下的东西,不能被人破坏和糟蹋,否则会遭到报应。其实他并不知道,哪些是历史久远的,哪些具有特殊价值。
他无法制止别人乱挖乱装,在得知亲戚偷挖古墓后,便向政府举报,因此“六亲不认”的义务看护员,由此在村里传开了。
1994年,县里给老邓和十几个村民颁发了义务看护员证,他们算正式有了“名分”。夫妻俩从此更为认真地履行着责任,在遗址周边开了一家小商店,成为绝佳的观察“哨所”。
也许是下意识的习惯动作,老邓在店里接受采访时,看到外面有人经过,还是直起身子向外瞟了几眼,“既然答应了国家,就应该尽到责任”。
“不要因疏忽大意而造成严重后果,是他给自己许下的承诺,”薛蓝清说,老头子前20年就这样,到现在还没变。
妻子所说的“没变”,是指老邓年轻时若见到有人偷挖文物,会拿着铁锹或棒子追上去盘问,尽管现在跑不动了,但他会用手机随时向警方报案。保持一颗“特工”的心,与年龄没有关系。而手机在他眼中,仅仅是个报案的工具。
不过最近也有让老邓稍感焦虑的事,当地政府在去年正式启动北庭故城遗址公园征地及搬迁工作,北庭故城遗址保护区要划出重点保护区、非建设区和环境控制区,共涉及138户农户的搬迁和3000多亩耕地的回收。
老邓十几年经营的“哨所”以及住房,也被列为拆迁范围。他们和其他村民一样,或在明年春天搬迁至镇上居住。
最让老邓恋恋不舍的是,以后不能日夜近距离看守故城遗址,“住在镇上当然不会这么方便,有坏人破坏文物,再也抓不到了....。.”
但老伴心疼丈夫,这样可以让他少操点心,睡个安稳觉。
多年过去,老邓对于为什么“保护文物”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而有关故城的故事,他也能脱口而出,例如一枚在他家附近出土的正面有着汉字的“开元通宝”,背面铸有粟特文的钱币,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民族共居共荣,多种宗教并存,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其完好地传承给后人,能全民共享。
他也明白,喜欢这些,就要多学点知识,好为外面的游客讲解,做点贡献,但能否如愿,自己也不知道。
老邓名叫邓玉森,自认为是一名忠诚的文物守望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