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离世
喊一声“娘”泪花闪,“我们11个人都是您儿子”
史会峰家的老房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的,老两口已经住了很多年头。当时,史会峰的哥哥以及3个姐姐都已结婚单过。依靠史会峰生活的老两口,一直等着小儿子翻盖新房,过上好日子。
史会峰复员后,到天津、山西等地打工,没日没夜拼命地干,就是想给二老圆梦。
2002年10月,一个黑色的日子,史会峰去山西拉过冬的煤,返回途中遭遇车祸,撒手人寰。
新房还没盖,顶梁柱突然没了,就像天塌了下来,老两口承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
战友们闻讯,迅速放下手头的工作,凑了2000余元,忙里忙外,为会峰操办后事。
因为怕老人伤心过度,直到尸体火化之前,才让老人看了一眼,老人哭得站都站不起来,撕心裂肺的呼号深深刺痛了战友们的心。
战友们跪在老人面前说:“娘啊,虽然会峰不在了,但您还有我们,我们11个人都是您儿子!”
默送兄弟离去,11位战友心中暗暗发誓:会峰,你就放心地走吧,家里还有我们,我们一定会替你照顾好老人孩子,完成你没有完成的心愿!
一句承诺
“会峰不在了,这个家咱得管!
史会峰去世后,留下年迈多病的父母、年轻的妻子和4岁的女儿。不久,他的妻子带着女儿改嫁他乡。
料理完会峰的后事之后,一次聚会时,不知谁提议: “战友会峰不在了,上有老,下有小,这个家咱得管!”
提议声很小,却像谁在吹响集结号,声声召唤响彻天空。
彼时,敦立平、曹宏等人都还在为生计打拼,家境不富裕,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心中有一种信念:“多苦多难也要帮咱兄弟撑起这个家!”
从此以后,为了这个不算承诺的承诺,逢年过节他们都要凑钱去看望两位老人。冬天,当发现老人舍不得花钱买煤,他们就买一车煤放到院子里;看到老人舍不得喝牛奶,他们就买好了送来;看到老人院子里堆着的棒子,他们又亲自找脱粒机为老人脱玉米……
勇敢担当
战友集结号传递爱和温暖
史会峰的离去,深深触动了敦立平的心:生命如此脆弱,意外难以预料。一个人的不幸足以击垮一个家庭。今天我们帮了一个战友,下一个战友遇到困难,我们有没有力量帮?怎么帮?
在敦立平等人的倡议下,再一次吹响集结号,11位弟兄成立了一个战友互助团体,并且,随着其他战友的加入,这个团队还在不断扩大。
为使史会峰的女儿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还专门设立了教育基金,每年存1000元左右,至今账户上已存了1万余元。曹宏说,史会峰出事后,他的妻子带着4岁女儿改嫁他乡,战友们怕打扰孩子的新生活,从来不主动与之联系,都是偷偷地向老人打听孩子的近况。这笔教育基金,准备等孩子到了上大学的年龄,再由孩子的奶奶交给她。
曹宏称,通过战友间的互相帮助,使大家对“战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善举感动
十年坚守谱写人生大爱
一晃史会峰离开十个年头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们如今都已到了不惑之年,工作生活渐渐稳定,但“我们都是二老的亲儿子!战友会峰不在了,这个家咱得管!”,不算承诺的承诺,他们一直记在心上。
在三姐史会玲心里,会峰的11位战友把他们一家当亲人看待,自己也在心里把这些人当作了亲弟弟。会峰走后,11个儿子想给二老把房子翻盖一下,帮会峰完成心愿,可爹娘说啥也不让。爹娘已经习惯了保持现状。
起初,儿子们去看望的时候都是给老人塞钱。后来发现老人舍不得吃舍不得花,给的钱全都放了起来,生活水平依然很差,儿子们于是决定给老人买吃的、用的,保证老人吃好用好。老人身体壮壮的,能平安快乐地多活些年,这是孩子们的幸福和心愿。
史会玲说,“11名弟弟待爸妈比亲兄弟还周到。”儿子们却说他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他们只是在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并且“这是任何一个做孩子的都应该做也将一直做下去的。”
11个儿子,11个姓氏,10个年头的默默坚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给世间带来了一份沉甸甸的感动和关爱。正是他们的奉献和担当,让生活多了份幸福和温暖;正是他们的凡人善举,谱写了人生大爱的壮歌。(文/图 本报记者 刘云道 李洁夫 王建国 实习生 郝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