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民航飞行员年缺口达千人 院校供给能力不足系主因

2011年11月07日 13:22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导读:我国民航飞行员每年缺口达千人,通用航空飞行员可以作为后备人才。11月7日10点经济之声聚焦:民航飞行员供不应求的原因是什么?大规模引进外籍飞行员会带来哪些影响?培养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哪些方式可以解决?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随着中国民航业发展迅速,民航飞行员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有数据显示,目前每年需要近3千名新飞行员,而国内院校每年的产出仅2000人左右,存在巨大缺口。

  在刚刚举行的中国航空飞行员培训大会上,不少业内专家与航空人士一致感慨:中国民航“太缺飞行员了”。在中国民航局公布的紧缺专业名单中,飞行技术人员排在第一位。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飞行员缺口将高达1.8万名。这一现状的主要成因是国内各大航空公司机队规模的迅速增加。统计数据显示,未来20年,中国的航空公司将有约4700架新飞机交付。这也就意味着,在最近几年内,我国民航业每年要有2500名至3000名新飞行员上岗。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国内航空公司目前的解决方案大多是“从国外引进”。据了解,国内几乎所有航空公司都有“洋机长”,总数已达1300多人。不过,今年(2011年)8月,由于吉祥航空韩国籍机长出现了违规问题,民航局已收紧了外籍飞行员的开放门槛。因此,自己培训飞行员,仍是各家航空公司的主要路径选择。但是不论是在国内培养,还是把学院送到国外去培养,都是僧多粥少,无法满足要求。

  民航飞行员供不应求原因是什么?大规模引进外籍飞行员会带来哪些影响?培养能力不足的问题都有哪些方式可以解决?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发表他的观点。

  飞行员培养的四种方式

  民航飞行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供不应求的问题?目前飞行员的培养都有哪些方式?陈宪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陈宪:在经济学来看,这样的生产要素如果有很大的缺口的话一般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要素的价格,就是指工资;第二个是是否在要素市场上存在着买主的垄断;第三个就是供给能力不足,或者说在飞行员培养能力不足。现在对于飞行员来说,在这三个原因里面第三个可能是最重要的,即供给能力不足。

  目前飞行员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个,一般的飞行员培养主要是院校的培养;第二个,如果国家有很大的缺口,可以引进国外的飞行员和机长;第三个,从通用航空中间挑选合格的或进行再培训以后进入民用航空,问题在于中国的通用航空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通用航空一些飞行员可以通过培训进入民营航空,这个途径是可以开发的,可以作为今后补充民用航空飞行员的重要的来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怎么认识自身的通用航空的发展?如果有一个比较高水平的通用航空发展的话,可能作为民用航空飞行员的来源就会更加充分。第四个,可能就是各大航空公司自身的培训,现在也有一些航空公司表示他们自己也想发展培训中心来增加飞行员的供给。

  引进外籍飞行员需加强资质审核

  目前我国也引进了不少的外籍飞行员,但是8月份吉祥航空韩国籍飞行员出现的问题表明,实际上这种引进方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陈宪认为各大航空公司在引进外籍飞行员时,需加强对其资质的审核。

  陈宪:各大航空公司在引进外籍飞行员的时候对他的资质的审查,他的资质的把握等很多审核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他的心理、他的道德、他的技术水准等,还应该从多方面考虑;而且不是一轮的,是多轮的一种考核。那么,引进外籍飞行员在未来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来源,还是比较成熟,不应该排除外籍飞行员作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一个来源。

  通用航空飞行员可作为民用航空重要补充

  目前国内培养飞行员的能力相对比较有限的。陈宪表示应该加强通用航空飞行员的培训,作为民用航空的重要来源。

  陈宪:通用航空里面的一些飞行员应该把它作为民用航空的一个来源,对他再进行一些培训,可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来源。通用航空里面出的飞行员谁来培训呢?现在各大院校已经没有能力,那么各大航空公司的培训中心以及培训基地能否来培训?通用航空公司怎么转到民用航空的飞行员,这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尽管有这样一个缺口,这是因为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民用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问题。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很好的来补充,这关系到整个民用航空的安全与发展。但是这个问题包括引进飞行员的途径,以及飞行员的培养,两三年里应该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