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近七成受访者感觉空气监测数据和直观感受不符

2011年11月08日 05: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周日,北京某出版社编辑张同冰,去了趟位于北京西郊的京西古道。爬到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方,眼前的景象让他颇为震撼,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雾气,大风吹过,铺天盖地地漫卷过来。

  然而,一向自觉身体不错的他,回到家就感觉不舒服,嗓子尤其难受。后来他才知道,那种雾气其实是一种“霾”,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近日,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的雾霾天气,引发全社会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和污染问题的追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上周对1604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多达7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城市近期的雾霾天气严重。

  72.7%受访者感觉当下空气质量较差

  连着几天,张同冰不敢再随意出门,有时想下楼遛个弯,但是看到大雾弥漫的景象,又缩回去了。张同冰开始怀念起冬天刮大风的日子,“虽然很冷,但毕竟把废气刮跑了。”

  对于当下空气质量,72.7%的受访者感觉较差,感觉“好”的仅占15.6%。11.7%的人感觉“不好说”。

  据北京环保局10月31日公布的数据,10月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为19天,比去年同期减少6天。减少的天数虽然不多,但是公众的身体感受却大不相同,尤其是在这种雾霾天气中,很多人感觉到嗓子和肺部不舒服。这让很多人质疑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

  调查显示,69.8%的人感觉环保部门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自己的直观感受“不相符”。

  环保NGO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最近去了昆明、成都、广州等南方城市出差。每次回北京一下飞机他总有很强烈的感受,“特别是遇上阴霾天气,立刻就感觉喘不过气来,鼻子不舒服,空气里还有一股淡淡的烧焦味道。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

  张同冰说,大家都感到污染很严重了,有关部门却说轻度污染,怎能不让人质疑?准确的数据才能指导大家采取更好的防护措施。

  55.3%的人认为空气质量监测和治理标准滞后

  调查中,55.3%的人认为目前“空气质量监测和治理标准滞后”。

  中科院政策所科技政策和环境政策方向副研究员袁志彬表示,目前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如今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要求、污染物的数量和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标准已经远远滞后于现实。

  据了解,作为雾霾天的重要衡量指标,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编者注)在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都已纳入国家空气质量的强制性限制标准,我国则仍采用PM10的监测标准(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编者注)。

  据东方网消息,《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已于11月1日起在我国实施,这是国家首次对细颗粒物PM2.5的测定进行规范。但在环保部近期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对于PM2.5仅设立了参考限值。这一标准的“编制说明”解释:目前PM2.5污染较重,如果实施PM2.5标准,我国空气质量将大范围超标。

  袁志彬认为,PM2.5之所以不能纳入标准,是因为当经济增长与环境出现冲突时,很多地方仍把经济增长放在优先位置上。

  李波认为,之所以不采用PM2.5标准,政府也许是担心数据会让社会产生不安定因素。但实际上,官方数据和解释的公信力出现问题,才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他同时强调,要注意标准问题背后利益集团的游说,比如燃油供应集团、机动车生产商等。

  北京某事业单位员工赵红玉,平常都是骑车上班。由于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她每天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各式汽车中间穿梭。汽车尾气很难闻,她不得不戴着口罩上路。但即使这样,这几天,她仍然患上了鼻炎。

  2010年11月,环保部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每年200多天的雾霾天气,这些问题都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直接相关。

  这一情况也获得了公众认可,调查显示77.6%的人认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是“汽车迅猛增长,尾气排放超标”。

  李波说,很多研究表明,城市的流动性、通勤的效率和城市经济增长有很大关系。当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出行效率,要做到有效控制私家车增长的同时,给市民提供更多高效的公交出行方式,解决公交接驳问题。

  调查还显示,为减少汽车污染,79.4%的人建议“真正实施公交优先”;70.2%的人建议“严格控制燃油质量,推广清洁燃油供应”;68.1%的人希望“推广绿色能源汽车,限制大排量汽车”;60.9%的人希望“实施严格机动车排放标准”;51.4%的人希望“限制汽车数量”;48.5%的人建议“建立机动车冒黑烟举报制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