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花甲老农隐居山林十年著书不辍 已成书五六部(图)

2011年11月21日 15:31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花甲老农隐居山林十年著书不辍已成书五六部(图)
十年来,张天增的很多书稿都是靠着蜡烛和手电照明写成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隐居深山,尽享田园,(河北)平山县温塘镇板山村村民张天增,虽已花甲之年,仍笔耕不辍。文化程度虽只有小学,但酷爱写作的他,已先后写就了多部中短篇小说。尽管,这些作品并未付梓,然而对于张天增而言,却是自得其乐。

  深山老屋,老农写书忙

  11月18日,冬日里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在距离温塘镇10公里的板寨山脚下,几间老屋藏隐在一片已经掉光了叶子的树林中。老屋用青石垒砌而成,屋前,几只鸡正在悠闲地啄食。老屋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在神情专注地整理着书稿。这位老者,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农民作家的张天增。

  张天增今年61岁,完小都没有上完的农村汉子,愣是迷上了写作,而且一写就是10年。

  屋子里光线暗淡,漆黑的桌子上,放着几部书稿,还有一部已经印刷好的书。张天增递给记者一部新写的书稿。

  拿起这部书稿,只见扉页上写着《范新友传》,全书共五万字。这部书以一个打工仔范新友进京打工的经历为主线,介绍了其打工期间经历的故事,全书最后落脚至范新友回乡带领乡亲发展旅游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村民致富。

  十年隐居,写书五六部

  除了《范新友传》,张天增的案头还放着五部书。准确地说,应该是书稿。其中的《家史》,是一本装订好的印刷物。记者仔细翻看才发现,这本自称是业余出版社出版的书,其实就是简单的印刷物,而并非正规出版社出版。

  “找人给印的,自娱自乐。”张天增说,“我以前写的东西的确都是胡编乱造的,2009年,父亲让我写家史,这可不是件小事,而且必须得是事实。”为了了却老父亲的心愿,张天增开始走亲访友,查找资料。历时将近一年,家史终于写成了。除了这本家史,张天增还写了纪实性小说《陕北奇遇记》,以家乡为蓝本的《宏崖山生态风景区传奇故事》等等。

  手电照明,十年如一日

  2010年,张天增终于告别了无电的日子。而在此之前,他的很多书稿,有不少是借着手电和蜡烛的微弱光线写成的。

  1999年,张天增离开了家乡板山村,来到了村子10多里外的板寨山脚下。当时,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已成人,没有多少事可做的他,想到板寨山脚下有一个老屋,屋子里已经多年不再住人。

  “这是大圣堂村张生生家的房子,他很多年不住了,我想来这里住一定很清静,于是跟他一说,就来了。”张天增说。他告诉记者,这间老屋是明代修建的,一直没有大修过,但依然很结实。

  平时,白天在山间劳作,晚上有了灵感,张天增便点上蜡烛,或者照上手电写东西。起初,只是写些小故事。其中有一篇,叫《饮马坑传奇故事》,说的是附近的韩台村,有一汪水潭,寒冬腊月不结冰,而且还冒热气,当地人叫这汪水潭饮马坑。根据人们传说,张天增便写了这篇故事。

  毕生心愿,书稿成书

  隐居了10年,写就了多部书稿,但对于张天增而言,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在有生之年,能见到自己的书稿变成真正的书。

  如今,听说了张天增的经历后,不少都市里的驴友也多有前来拜访者。其中,也不乏一些文人,每逢遇到这样的市民,张天增都不忘耐心求教。(文/图 本报记者 刘勇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