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新疆伊犁业余体校“名存实亡” 训练体系近乎崩塌

2011年11月22日 15: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业余体校“名存实亡”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级业余体校生存状况调查

  “这简直就是难民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体育运动学校校长郭建钢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伊犁,作为新疆体育运动发展较突出的地区,却面临着业余训练系统走向崩塌的尴尬现实。传统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三级训练网络,在这一地区遇到了基础上的问题。

  业余训练体系近乎崩塌

  伊犁体校是该地区业余训练体系中的“龙头老大”,记者走进广阔的校园却发现,崭新的教学楼下却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运动场。

  “训练场连草皮都没有,办学条件、投入严重不足。”郭建钢这样说。

  13400平方米的校园,还有大量的场地未利用。训练馆里,摔跤、举重等项目的训练设备已经相当陈旧。郭建钢无奈地表示,目前情况而言,业余体校也仅能维系,学生宿舍维护、出去比赛等都需要用钱,作为校长,整天就是为“钱”发愁。

  伊犁州文体局竞技体育处处长李铮介绍说,伊犁目前共有8所业余体校,面临的状况均不容乐观,伊犁体校所面临的问题,也远非“钱”就能解决。

  据郭建钢总结,除了办学条件以外,伊犁地区业余体校面临的困境还有三点:一是生源质量变差。县一级业余训练没有了,三级训练网络名存实亡,生源上来后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要是年龄条件符合就能入学,培养后备人才的难度很大,没有深度。二是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尤其是摔跤、柔道、举重等项目,就业尤其是个大问题。第三,人才队伍建设压力很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处偏远加上待遇不高,招教练的时候报名人数寥寥无几。

  生源质量差,教练更新慢,虽然伊犁州在竞技体育上的成绩依然光鲜,但青训系统已然步步后退。

  业余体校没有训练场

  伊犁州传统体育强县霍城县,业余体校这个机构已经奄奄一息。一个县城的体校,居然连一块训练场地都没有。这个学校的“光杆司令”、校长王善江表示,以前上级政府还给点补助,但后来补助没有了,食堂、宿舍因此全部取消,外面人也进不来,没有编制,也没有梯队。

  “到后来,连运动场都没有了。目前,仅余的几名体校干部、老师只能下分到下面的学校,以代课的方式坚持工作。”王善江说。

  他还介绍,现在相当于他一个人干一个县的业余体训工作,这样的训练系统处于半瘫痪状态。而学校体育老师水平也有限,都是通过笔试面试招进来的师范学校学生,专业水平不高,一些有天赋的孩子也得不到标准的训练。

  霍城县文体局副局长薛为民表示,霍城县业余体校已经17年未进新人,教练员的整体衰落严重制约了当地青少年体育训练系统的发展。

  据霍城县文体局统计,现在霍城县体育系统在编人数11人,但实际工作的人数要大大少于这个数字,年训练经费仅有2万元。虽然开展重大比赛的时候可以单独申请经费,但对于保证队员的正常训练仍是杯水车薪。

  体教结合难实行

  学校作为业余体校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重要基础,但由于体教结合在基层难以实行,致使县乡业余体训得不到支撑。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伊犁地区各级政府都实行“文体合并”,就是将文化、广播、出版等与体育合并开展工作。一些基层体育工作者告诉记者,“文体合并”不但削弱了体育工作,同时也没有做到将各种行政资源有效整合。

  他们认为,基层体育工作,无论是培养选拔青少年体育人才还是普及全民健身,都主要依托学校,而学校只是听从教育部门,而不重视体育,致使体育工作在学校很难开展。

  李铮表示:“青少年体育,应该放在教育上,政策是有的,但是没有落实,体教结合,结果做体育的还是很少。”

  业余体校从盛夏走向寒冬,有仅能维持生计的州体育运动学校,也有手下无兵的“光杆校长”。 而一方面是传统业余训练系统日渐萎缩,一方面又是学校体育训练工作难以开展,说明以往支撑竞技体育的体系逐渐消亡。

  “希望业余体校的冬天,不是伊犁体育的冬天。”李铮说。

  体校招生乏力、教练待遇低下,学生就业困难……这一道道难题,渐渐蚕食着原本雄厚的伊犁州竞技体育基础。而伊犁,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整个中国体育在转型期都遇到了的一大困惑——从金牌战略转向市场体育,原有的这套体系如何转变,这种阵痛要持续多久,又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记者林德韧 何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