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两年没沾过毒品了,现在我既是在戒毒康复,也是在工作就业。”
说这话的,是个文质彬彬的“80后”小伙子。记者眼前的他,穿着带字母的短T恤、灰色运动裤,戴着顶黑色鸭舌帽和一副框架眼镜,颇有几分时尚。很难令人相信,他曾是一名有着11年吸毒史的“白粉仔”(广东方言,指吸食毒品的男性——记者注)。
他叫伍安国。伍国安身后,是他从强制戒毒所“出来”后的第一份事业——承包网吧,自己当“小老板”。
这家网吧有17台台式电脑,两边呈“一”字靠墙排开,屏幕上“栖”着大号耳机。晚上,随时有人会来上网“冲浪”,按网吧“满员”计算,伍安国每小时会有25.5元入账。
如此迷你的网吧,在伍安国心里却是个大世界。因为它设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广东省佛山市三水戒毒康复所。与冷冰冰的强制戒毒所不同,这里绿树成荫,环闭宁谧,工厂、居民楼、食堂、操场、超市……一应俱全,像个小社区。只是,这里的523名“常住居民”,是一群生理“脱毒”后自愿来此康复的,以及公安机关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白粉仔”和“白粉妹”。
伍安国就是这523分之一,在他眼中,“这里是我正常生活的起点”。
“三水模式”
据全国禁毒委向中国青年报披露的数字,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175万名。在人数增幅最大的滥用合成毒品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76%。其中,戒断3年未复吸人员62万名,仅占全部吸毒人员的35%,遏制戒毒后复吸的形势,依然严峻。
正式成立于2007年1月的广东三水戒毒康复所,作为广东省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一部分,就是针对该省“吸毒人数多,复吸率高”等难题,在一所内统合了“戒毒、治疗、劳动、康复、就业”多项职能,为生理“脱毒”后的康复人员,搭建起“社区生活”和“就业康复”的双平台。
戒毒之后,如何不复吸?可谓一个国际性难题。据权威信息披露,吸食、注射海洛因成瘾者一年内的复吸率高达90%以上。但三水戒毒康复所“牵”住了遏制复吸的“牛鼻子”,4年以来,它收治的戒毒人员从最初的13名累计到12891名,康复人员中,1年以上未沾毒的168人,两年以上的56人,3年以上的8人,最长的达4年。
由于戒毒康复工作成效显著,三水戒毒康复所被列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和广东省禁毒委认定的戒毒康复“双试点”单位,它的工作模式还收获了个专有名词——“三水模式”。
“其实,生理‘脱毒’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毒品‘脱瘾’的症结,是心理。其中,影响心理的又主要是社会因素。”三水戒毒康复所所长孔文忠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了他们的“成功秘笈”,“而这里,就是为生理上‘脱瘾’的人,提供一个消除诱惑、弭平歧视、重塑价值的‘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