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3公里,这是重庆到福建莆田的直线距离,这也是一个被拐儿童回归乡的距离。20年,足够一个幼儿长大成人,也足够一个年轻父亲两鬓斑白。
20年前,四川大竹5岁半的梅欢在校外被人拐卖到福建莆田。20年后的重庆江北机场,梅欢和父亲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前晚,这起上百寻亲志愿者参与的“梅欢回家”行动终于圆满画上句号,重庆数十个志愿者在机场安排梅欢和亲人团聚。
团圆:父亲抚摸儿子脸
12月1日晚上11点20分,厦门直飞重庆的航班已降落,54岁的梅仙德握着手机的手开始冒汗,他不停拨打着一个电话号码。“你从飞机里出来没有?你穿什么衣服?”旁边的女儿梅华看到父亲一边擦汗一边用略微蹩脚的普通话对着手机“喊话”。
他们等待的人正是梅仙德的儿子梅欢。很快,一个身穿白衣的年轻人从出机口奔了出来,四处张望。“这是我的崽儿。”梅仙德嘴里喃喃着,不过声音立刻被机场里爆发的欢呼声和掌声所淹没。
梅仙德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右手就被握住了,“爸爸,我是梅欢……”梅欢在志愿者的欢呼声中和父亲拥抱了一下。“眼睛和嘴巴都和我很像。”梅仙德不断抚摸着儿子的脸,打量着记忆中的痕迹。
“他的手握起来感觉很暖和,很温热。”梅仙德说。20年前的10月26日早上,梅仙德就是这样拉着儿子的小手,蹒跚着走过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路,将儿子送到学校。也是从那天起,他就再没看到儿子。
回忆:被人带走坐上车
时间倒流到1991年的10月26日,梅仙德记得很清楚,那天是农历9月19日。
当天,梅仙德在办公室坐班,临近中午他才猛然想起要赶回家给孩子们煮饭。此时,学校里,8岁的大女儿梅华正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背诵语文课文,5岁的梅欢刚刚和小伙伴分开,踢着石子儿无聊地在学校外面的围墙边打转。
“去我家吧,有零食吃。”梅欢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充满着诱惑。
“我当时就跟他走了,以为他要带我回家。”梅欢说,没想到男子将他带上一辆汽车,“车里闷得难受,然后又上了火车。”梅欢回忆,那时自己太小,对很多事情都没有概念,等他反应过来,列车早已开出四川。而列车的目的地是福建一个叫莆田的地方。
新家:听到乡音会发呆
在莆田,一对较富裕的夫妻迎接了梅欢的到来。那时,养父母家里已有一个女儿。“我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养父母的孩子,”梅欢说,在记忆里,老家有一个姐姐,还有一台小彩电。不过,养父母对他不坏,最好的都给他吃。一些养父母的亲戚告诉他,他是从江西抱养来的,亲生父母不要他了,到后来,梅欢自己也记不清自己到底来自哪里。慢慢地,他开始适应新的生活,甚至还有了新的名字“邹志强”。
只是偶尔在听到熟悉的乡音或某些物件触动时,他会发呆很久,“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一种说不出的消沉。”
寻亲历程
妹妹为找哥哥专程到福建打工
梅欢被拐五年后,先是梅仙德的小女儿梅婷出生,随后梅仙德和妻子离婚,但梅家一直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寻找。
梅仙德寻子去过河南、山东、广东,甚至福建,为找儿子花的钱不下15万。小妹梅婷初中没读多久就到福建打工找哥哥,在福建一年多辗转走了七八个城市。
如今,25岁的梅欢已结婚,还生了女儿。从福州大学毕业后,他去过广州,后来又回到福建做通讯工作。
“在读大学时,我就萌发了找到亲生父母的想法。”今年11月10日,梅欢征得养父母同意,在一个寻亲网站上登记了自己的资料。首先发现这个信息的是妹妹梅婷,梅婷联系上网站管理员,很快一辽宁志愿者和她取得联系。不到三天,福建方面的志愿者联系到了梅欢,并带他去做DNA检测。11月22日,梅欢和梅仙德DNA对比成功。重庆志愿者考虑到梅仙德不宜远行,将重庆作为此次亲人团聚的地点,12月1日晚,由梅欢乘飞机从厦门赶到重庆和亲人团聚。
前晚,重庆数十志愿者在机场高举横幅欢迎梅欢回家。
为方便和儿子交流,梅仙德还用了一个星期学会说普通话。见到儿子后,他拿出20年前梅欢和姐姐梅华的照片,“这是两个孩子唯一的合影。”梅仙德说,等孩子回家后,立刻带他去拍全家福。(重庆商报 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