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萝卜哥”的幸运不能被复制

2011年12月05日 16:32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河南滑县一名在郑州黄河滩区租地种田的普通农民,因为近日40万斤萝卜免费送给市民时被哄抢而蹿红网络。12月3日,郑州威尼斯水城小区的社区志愿者为“萝卜哥”摆起了红薯摊,帮助他卖红薯,一上午卖出3万斤。

  好心有了好报,故事很温暖。仔细一想,萝卜哥的“幸运”却寓意着更多的悲凉:几十亩地种萝卜的绝不止韩洪刚一人,数十、乃至上百万斤萝卜不是烂在地里就是葬送在推土机下,它们的成本,就活该成就了农产品市场如过山车般的命运?在中国农村,如韩洪刚般辛劳的农民多如牛毛,他们也很善良,他们也愿意把绝望的萝卜送给陌生人(只不过还没有意识到媒体渠道的重要性),志愿者或者热心的中间渠道能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和萝卜一样滞销的还有白菜、红薯等,菜贱伤农的农村和菜贵如金的超市能靠“媒体舆论”纾解其间长期的断裂与失衡?

  农业产业化的短板,不是“爱心”能补漏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萝卜哥的幸运对其他农民来说,是永远不能复制的“成功”——即便对萝卜哥而言,明年、或者后年,一旦舆论关注不再,他一个人又能卖出多少萝卜与红薯呢?这就好比媒体对白血病患儿的拯救,是善意,却非稳态,而如果社会都把解决患儿危难的希望寄托在媒体救济的路径上,善心迟早会不堪疲累——正解在哪里?显然是健全公正的医疗保障制度。同理,对于“萝卜哥们”的命运,华丽逆转的不是媒体呼吁之后的零散救济,而是究责职能部门的失职、寻求制度正义的回应。

  面对数十万斤萝卜滞销的现状,农业产业协调部门作为了吗?采取了哪些应急或常态的补救措施呢?……如果农业仍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原始阶段,农业产业化的号角怎么好意思吹得那么响亮?说了这么多年的“农超对接”、“农社对接”,超市的萝卜五六毛一斤,地头的萝卜四五分还没市场,是相关制度溃坏了还是制度根本就没有构建起来?(邓海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慧】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