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巡城去。”
早8点,68岁的梅景田穿上军用胶鞋,挎上军用水壶,一手抄起镰刀,一手将一个绿帆布包挂到肩上,招呼着几个老伙伴走出家门,向山上进发了。包里装的,是一个望远镜和今天的午饭——一个馒头、一小袋咸菜。
老梅是(北京)延庆县八达岭镇石峡村的农民,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长城义务守护员。石峡村是石峡关所在地,这段绵延千米的古长城从春秋战国时就开始修建,现存的多数长城砖是明朝烧制的,李自成就是从石峡关进的北京城。30多年来,老梅执着地义务守护这段历尽沧桑的长城,用一个普通农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挚爱感动了很多人。
出村步行1个半小时,刚刚来到长城脚下。初冬季节,树木消瘦,大山苍劲,山路上落了一层厚厚的树叶,踩上去没过脚面。残长城在山中蜿蜒,窄窄的通道旁散落着青砖、石块,没有八达岭的雄伟,却更显古朴、沧桑。
老梅顺着小路健步上行,碰到游客扔的垃圾,就捡起来收好,遇到脱落的城砖就把它们搬回去,看到墙边繁密的干枯杂草也会用镰刀清理一下,“万一有人扔个烟头什么的,这儿就可能着大火”。老梅说,小时候村里还残存着石峡堡城楼,他经常在废弃的城楼间放羊,累了就躺在墙头上休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峡村附近的长城遭到了无情破坏,石峡堡城楼也被拆除,看着那些铭刻着岁月沧桑的青砖一块块倒塌,梅景田心疼得不得了。1982年,他在八达岭长城城楼北侧看到了国务院关于保护长城的文件,“觉得以后做保护长城工作心里有底了”,于是决意保护好家门口的野长城。
老梅巡城几乎每周一次,往西要到同河北交界的“南天门”,东面要到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南侧。每巡视长城一次要走近10公里山路,由于石峡地区的长城分布在群山峻岭之中,每次走半圈,就得花上一天的时间。30多年来,老梅丈量了石峡村周边的每一寸长城,磨破的胶鞋就有200多双。他还一次一次地挖出过古战场上用过的许多东西,如获至宝地收藏起来等待文物部门来处理,现在延庆博物馆里就收藏了很多老梅捐赠的文物。
“怎么又被弄开了?”临近中午,来到一段陡峭的残城脚下,老梅发现前些天用树枝拦上的地方被攀爬的游客扒开了,于是和同行的巡城志愿者们搬来树枝,认真堵好。“这段太危险了,城砖松动,路宽不到半米,还这么陡,多危险啊。”为保护长城和游客,老梅在这段另开了一条绕行小路,可偏偏总有人非要扒开树枝冒险。这还不算,在一片开阔的城墙处,居然有人用红漆喷上两个人名,鲜红的色彩贴在古朴的青砖上,在冬日阳光映照下是那么的刺眼。“这么毁长城原貌,怎么清理?!”翻山越岭都不带气喘的老梅怒了,胸脯急促起伏,脸色煞白。
同行的志愿者介绍,石峡村境内的长城都属于尚未开发的野长城,这边是北京,另一侧的大山就属于河北,这边把守住了,可那边的游客又会上来,所以私拆墙砖、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
冬天黑得早,下午三点半,老梅和伙伴们开始返回。虽说遇到涂鸦的不快,但垃圾没捡多少,这让老梅很是欣慰。他说,最初是一个人上山巡城,后来孩子们被他说服了,参与进来,再后来乡亲们也纷纷加入了他的队伍,护城的人越聚越多。2007年,石峡村成立了长城保护协会,80多人自发加入了协会。有了这支义务的“长城护卫队”,野长城上的垃圾有人捡了,肆意生长的杂草有人清理了,要倾倒的墙体有人维护了。
现在,延庆县文物部门正在制定石峡关关口长城和石峡堡保护性修缮方案,这个消息令老梅激动不已。“要是长城周边的村子都成立保护协会,大家都来保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那就更好了。”(记者 吴镝 通讯员 贾德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