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财政拨款一次性投入后面临断粮 农家书屋遇困境(3)

2011年12月09日 09: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农家书屋需要走得更远

  11月26日,记者走进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岳家村农家书屋,57岁的图书管理员程才正在登记图书借阅簿。程才是岳家村下面的自然屯——小马家屯人,他家离村部约有两公里。程才不仅在村部的农家书屋值班,还为吉林省农家书屋从行政村向自然屯的延伸作出了努力。

  小马家屯的村民活动室就建在程才家的小院里,“村里说是租场地,我还没好意思谈租金的事。我爱书,就在活动室里弄了一个小房间,作为农家书屋在屯里的服务站。”

  类似的服务站,已在吉林出现了一些,图书都是定期从农家书屋里拿出一部分。该省偏远地区有许多自然屯与行政村距离较远,有的甚至达20多公里,而这些自然屯更需要读书。

  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开始考虑:要实现阅读平等和阅读均衡,农家书屋应该把覆盖面扩展到自然村(屯),这对老少边穷地区青少年的成长,尤其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当然,这也需要一步步来。

  岳家村村民刘井臣是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尽管到农家书屋看书很方便,他却有不满意的地方——现有图书更新太慢,没法按照3年前出版的书去种葡萄,“农药也好,种子也好,快的时候一年半载就升级换代。”刘井臣道出了一个全国普遍性问题: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迅速,而农业科技类最新的图书不能及时补充到农家书屋。

  报纸杂志的配备现状也不尽如人意。记者在四平、长春等地采访了解到,许多农家书屋的报刊只有2009年以前的。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现象在全省很普遍,因为当初农家书屋的建设是一次性投入,国家不再拨钱。吉林省做了一些试点,让图书馆的过期期刊报纸放到农家书屋“流转”,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输血”的作用,但显然,这“血”还不够“鲜”。

  吉林各地农家书屋都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在操作落实层面,更多的还要是靠图书管理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目前该省农家书屋绝大部分图书管理员,都由村干部兼职。有些书屋建在农民家,农民无偿管理;也有的建在学校,由老师管理。胡宪武说,从长远来看,无偿管理是不行的,因为缺乏法律和责任保障。农家书屋是公共服务项目,政府应该考虑购买公益岗位,由专职人员负责管理。说到底,还是钱的事。

  能否让农家书屋通过一些经营性的活动,开辟收入来源呢?吉林省新闻出版局称正在考虑农家书屋的自我生存问题。农家书屋可以代理销售图书和电话卡,也可以作为邮政系统的站点,但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新闻出版局已经开始积极推动合作事宜。一些彩票销售单位倒是对农家书屋产生了兴趣,但出于对彩票性质的考虑和对“地下黑彩”的担忧,新闻出版局明确表示,风能进、雨能进,彩票不能进。

  有多少菜,先做多少饭。没钱买更多的图书,先互相换着看——吉林省一些地区已经打破行政条块分割,试点“总分馆制”农村图书流转模式。具体做法是: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村级农家书屋为服务点,分阶段、分区域进行图书流转,让“死书”变活书、旧书换新书。这样一来,农民的阅读不再局限于本村的图书,而是有机会看到全县的书。

  专家认为,发源于国外的“总分馆制”多年前就在国内一些地方的图书馆系统试行,但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吉林省要将之引入农家书屋的运作并且全面推广,取决于行政管理和财政安排能否实现有效的整合与统筹,单靠新闻出版部门则孤掌难鸣。此外,农家书屋图书今后要差异化配备,为循环流转创造条件,现在没钱买新书,需要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大力捐赠。

  业内有关人士表示,经费投入后续乏力,是全国大多数省份农家书屋面临的问题。只有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进一步给予支持,这项关乎百年大计的基础性民生工程才能走得更远。(记者 宋广辉 王培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