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专家海口论“道”:社会转型期道德应如何建设

2011年12月09日 16: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海口12月9日电 (王子谦)9日,“2011中国哲学论坛”正在此间举行,来自国内哲学界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论中国社会道德现状及前景。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分析,中国社会正在呈现“加速拐弯式”社会转型,物质文明提升同时,道德文明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面临巨大挑战,道德现实呈现“两极分化、中间混沌”的状况,出现了理想信念淡化,善恶是非观念模糊,诚信快速沉降等诸多问题。

  井冈山大学教授曾建平说,道德观念滞后于现实社会生活,新旧道德观念交替时会引发道德危机。社会转型时期不对等的利益格局冲击人们对自由、平等原则的信念;社会保障和救济机制不健全导致人们处于缺乏安全感、充满焦虑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增加道德行为成本,助长社会冷漠。

  如何进行社会道德建设?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药方”。

  “道德危机实质是诚信危机,重建核心与重点就在于诚信的重塑。”曾建平建议,教育界应将诚信、自由、平等作为总体性道德原则加以培育,现实社会生活也要改变状态,在有序竞争,有效保障,法制建设、公民教育、文化导向等多方面进行社会诚信道德建设。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朱金瑞关注官员群体道德,“政府道德建设对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有强大的导向、示范和辐射作用,其失德行为有碍公民道德提升。”朱金瑞说,政府要通过加快社会发展,改革行政方式,强化道德示范,提高公务员道德素质等方面带动社会道德提升。

  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它仅仅是投入、产出和效益等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小锡在分析产权、分配、交易等常见的经济活动后提出,经济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关注道德、是与道德共生存的学问,离开道德视角,经济不可能被正确地理解和把握。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中之研究劳动关系中的道德问题。他表示,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不仅要通过强有力的法律调整,而且要通过广泛而深刻的道德调整,这既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又有利于实现对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他提出了创建劳动关系道德评价体系,加强双方道德修养等和谐劳动关系调整的实现路径。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桂蓉针对道德现状提出,公民伦理精神培育对转型期和谐社会构建有重要价值。她说,培育公民伦理精神,要建立社会信任,增强人际合作与凝聚力;强化荣辱观念,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培育公民社会,推进和转化公民道德成果。

  “无论是现状分析还是改善行动,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完成。”万俊人说,解决中国道德问题需要从政府到民间的共同努力,整个过程应成为重新认识道德文化、接受道德教育、提升道德意识和水平的知行合一过程,“道德教育没有专家、导师,只有学习者、修炼者和实践者。”

分享按钮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