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子上凉山,坚守“麻风村”11载
11月底,记者和(四川)省台办工作人员一起,随张平宜走入“她的世界”采访。从台北到成都,经西昌赴越西。百次来川的张平宜,没去过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也没去过九寨沟与邛海,她只有一个目的地:大营盘村。
为了最初一个善念,她坚守大营盘村11年。她不仅让“麻风村”的孩子可以念到初中毕业,更为孩子们打开了认知外界的窗户与回归社会的通道,为那里的孩子追寻未来。
【人物名片】
张平宜,“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出生于台湾云林县,曾担任《时报周刊》、《中国时报》记者及撰述委员,作品《台湾艾滋病防治经验》、《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获得第七届吴舜文新闻采访奖等奖项。著《悲欢乐生》一书记述台湾麻风病疗养院的历史,入围德国第二届“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
她11年来投入帮助凉山州越西县大营盘村的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道,反响强烈。今年7月,她获民政部“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并入围“2011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1麻风病人子女专属小学触动了她
“面对一张张无辜的小脸,我无法做到掉头离开。”2000年左右的一次采访,张平宜与大营盘村结下不解之缘。一走进大营盘村,所有见到她的人,都会亲切地叫声“张阿姨”,张平宜则会拉着他们的手聊上一阵。这位“张阿姨”不像远道而来,而像是大营盘的村民,她对大多数村民的情况“如数家珍”,熟谙村里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和脾气秉性。
然而,11年前,这位“住别墅、爱时髦、甚至有些洁癖的千金大小姐”,从未意识到自己会与远在四川凉山州的“麻风村”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那时的她,是台湾新闻界最出色的“边缘记者”之一。
改变源于2000年左右的一次采访。
当年,张平宜跟随国际组织走访了川、滇、粤等地的“麻风村”。听说越西县大营盘村有所麻风病人子女专属小学,她背上行囊就赶往这里。“我看到的不仅是生命的凋零,还有正在长大的生命。”她说初见大营盘的情形深深触痛了自己。
张平宜坚信与大营盘的结缘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大营盘小学唯一的代课老师王文福,最渴盼的是能亲手教出一个毕业生,‘麻风村’的父母的心愿,是下一代能够有点文化,走出‘麻风村’,被社会接纳。”回想最初,张平宜说,“面对一张张无辜的小脸,我无法做到掉头离开,以一个母亲的心情,很想为这些还没长大的孩子找个小小的未来。”
最初这个小小的善念,转眼已坚守了11年。
张平宜认为,要让当地的孩子回归社会必须靠教育,而教育的基点就在学校。于是,她回到台湾后,迈出了帮助完善大营盘小学的步伐。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