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冬至节气至。民俗专家表示,冬至不仅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古代的人们一直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同时,古人又认为,冬至过后,白昼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祥的日子,值得庆贺,因此,冬至又称“冬节”“交冬”“贺冬”“亚岁”“一阳节”和“消寒节”等。由于冬至时间不固定,因此,它与清明节一样,是活节。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以郊祀祭天的记载。《周礼》中规定,在冬至日,要举行“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
汉代以后,冬至节开始成为民间的一种节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唐宋时代,冬至的地位更为重要,当时人们甚至认为“冬至”与“岁首”并重。《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时代,冬至依旧长盛不衰,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说。此时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要亲自举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进表朝贺。《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人们庆祝冬至时的盛况:“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可见,古人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与元旦相差无几。过冬至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冬至的节日重要性虽然有所降低,但丰富的节日内涵依然世代传承,我国很多地方仍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而冬至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诸如馄饨、饺子、汤圆、冬至盘、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
此外,冬至的祭祀文化也很盛行。冬至作为岁首,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在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这一天,人们不仅要祭奠自己的祖先,还要祭祀上天,以表达自己对先辈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憧憬。(记者 周润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