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猪“犁”过的吊瓜地
生态保护初见成效,野猪繁殖加速泛滥成灾
记者深入武宁山区 直击猎杀野猪全过程
专家称:只有让人和动物各得其所,才能真正保持生态平衡
主题:近年来,随着我省生态环境的好转,禁猎措施的加强,野猪数量猛增。越来越多的野猪开始成群结队与村民“抢”食,甚至攻击人类。有关部门不得不下达“猎杀令”。2010年,我省曾向赣州、九江、抚州等野猪成灾的山区下达猎捕7200只野猪的计划。
专家认为,除生态好转外,生物链缺失导致生态失衡也是野猪增多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适量捕猎的同时,应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为现存的野生动物提供良好有序的栖息场所。
嘉 宾:戴年华 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世平 武宁县林业局副局长;谢赣林 武宁县林业局野保站站长;张聘金 武宁县护农狩猎队队长
执行策划:本报记者 徐黎明 杜金存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肖 蓓
“猪强盗”量猛增 与百姓抢食
镜头一:12月17日,群山环抱的武宁县甫田乡干楼村,村民罗业华正“望田兴叹”。前一天夜晚,他种植的5亩吊瓜田,被一群山上来客——野猪长长的嘴巴“犁”得一片狼藉,瓜苗被连根拔起,田地里还留着清晰的野猪脚印。
罗业华:我们村小组原本30多户人家、130多亩农田,如今就剩下10多户还在种田,抛荒了几十亩,大部分人要么搬出深山,要么举家外出打工,因为野猪的侵害,庄稼种了也是白种。我今年种了5亩吊瓜,本来有3000多元的收入,可全被野猪毁了。我还种了7亩水稻和红薯,之前也被野猪毁了不少。一年下来的经济损失上万元。
谢赣林:由于武宁生态环境好,为动物的栖息繁殖创造了条件,使得野生动物资源大幅增长,但这也对当地百姓造成危害,野猪是最严重的一种。根据调查,武宁县野猪数量约在2万只左右,每年以2000余头数量增长,对山区林业和农作物造成了极大损害。
陈世平:我们尝试过圈养野猪,可野猪的野性太强,没办法驯服,还有队员曾被咬伤过。此外,武宁县还陆续把海拔高的农户迁下山另行安置,到目前为止,已生态移民了好几百户人家。但这也并不意味迁下山的农民可以免受其害了,山上没有东西吃,野猪照样下山盗食庄稼。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因野猪破坏,当年全县受损折合人民币达2700多万元。
狩猎队勇除害 猎犬充英雄
镜头二:在干楼村五组,但凡有农作物的地方,处处可见田间地头插了不少竹竿,上面绑上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山谷中的风很大,刮得塑料袋呼呼作响。农民以此来吓唬野猪。
罗业华:平时为了防范野猪,我们想了很多土办法,如扎稻草人、放鞭炮,在庄稼地里扎上尼龙纸或塑料袋,绑上有人汗味的衣服来吓唬野猪。一开始野猪会被吓跑,可时间长了它们习惯了,这些方法就不起作用了。
画外音:为解决林区农户的生存问题,武宁县于2002年成立了护农狩猎队,有计划地对野猪进行限额捕杀。目前,这支狩猎队成员39人,平均年龄40岁,最大的56岁,最小的28岁,每人配有一支猎枪。队员有农民、工人、退休干部,还有一些老板。
张聘金:狩猎队印制了名片到乡镇发放。武宁县重点林区几乎每户村民都有狩猎队员的电话,他们只要发现庄稼受到破坏,或者看到野猪出没,都会打电话给队员。秋收时队员们的电话每天响不停。狩猎队成立至今,已狩猎野猪4000余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武宁山区农户们的利益,其狩猎足迹也遍布德安、湖口、彭泽等邻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