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政府树立地质灾害隐患警示牌 46户居民拒绝搬离

2011年12月27日 15:42 来源:金黔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政府树立地质灾害隐患警示牌46户居民拒绝搬离
村民们自己选择的拉球移民安置点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46家人,住在“鸡蛋壳”上

  专家勘察鉴定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政府警示无人理睬

  在罗甸县茂井镇八达村一个名叫“拉球”的半山腰上,居住着46户移民。这些移民居住的地方经专家鉴定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但是46户人家却不愿意搬迁到其他地方,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政府的警示告知,也被村民们认为是“新把戏”。面对如今已经开始显现出来的地质灾害,政府部门该怎样去说服这些“倔强”的村民呢?

  46户移民居 住在“鸡蛋壳”上

  罗甸县茂井镇八达村作为龙滩电站建设淹没区,全村群众于2006年整体搬迁。按照选址自愿的搬迁原则,全村400户村民,除了大部分迁往县城、边阳、沫阳等乡镇外,仍有46户村民选择了位于八达码头附近的一座半山腰上,把这个名叫“拉球”的地方作为他们的“移民安置点”,尽管这个“移民安置点”至今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但是当年46户村民毅然决然拉来水泥、钢筋,盖起了楼房。

  其实,就在2006年10月,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地质专家就对拉球所谓的“移民安置点”作出了“场内岩性为泥质粉砂岩,遇水易崩解,边坡为顺层坡,覆盖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夹块碎石残坡积层,厚度1-3米,遇水易流失,该移民安置点处于断层破碎带内,基岩裂隙发育,完整性差,受人为活动影响,极易形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其稳定性极差,不宜作为移民安置点”的结论和建议。居住在这样的地质环境,无疑就像居住在鸡蛋壳上一样,但为什么仍有46户村民执意在此建房呢?

  政府警示牌,被村民认为是“新把戏”

  八达村村民王永建告诉记者,2004年,镇政府动员村民集体迁到红屯新址,但部分村民认为,红屯偏僻、缺水,加上长期以来双方群众有矛盾,因此都不愿搬到红屯,而是选择了位于罗甸至茂井复建公路线上的拉球,那里依山傍水,正处于八达码头上。

  王永建说,2004年,镇政府就通知村民,拉球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不能建房。但村民们认为,这是政府欺骗村民的说法,目的是要村民搬至红屯。

  2006年,迫于龙滩电站限期下闸蓄水的严峻形势,46户村民在拉球“安置点”搭起了简易棚户,举家搬迁,并沿复建公路两侧修建房屋。当年10月,罗甸县请来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的3位地质专家进行实地勘察后,作出了“不宜作为移民安置点”的结论。镇政府也在村民建房现场立上了两块醒目的“此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警示牌,然而,村民们仍然坚持认为,这还是政府要强行将他们迁到红屯新址而玩的“新把戏”,坚决不愿改点。

  倾斜的村委会办公楼

  就这样,46户移民在匆忙中将房建在了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半山腰,并于2008年搬进了新居。

  2010年7月的一天,一场大雨过后,一块10吨重的巨石从山上砸下,正中移民王帮远家,砖混结构的墙壁被砸出一个大窟窿。所幸的是,当时家中无人,才躲过一劫。而对于此事,村民们认为,这只是原先建房时挖松动的石头,并非地质灾害造成,“因为搬进去住了这么多年,并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滑坡事件”。

  2011年12月25日,记者在位于半山腰的“拉球移民安置点”看到,2007年建成使用的八达村村委会办公楼已出现明显倾斜,房屋与路面之间裂出了一条不小的缝隙。记者了解到,这栋办公楼一年前就因地基塌陷而倾斜,现已废弃不敢使用。

  对于已经出现裂缝和倾斜的村委会办公楼,村民们认为是在建房下基脚时挖得不够深的缘故。

  村民“愿赌一把” 政府不可轻心

  王永建告诉记者,尽管不相信拉球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但村民们心里还是有所担忧,每到雨季,村民们都会上山巡查,并自发在山上种植榕树、刺竹等根系发达的树种,以改善生态。王永建说,由于建房的时候公路未修通,因此村民们建房的成本非常高,他家80多平方米的地方,建了一楼一底,花了20多万元。如果真的发生地质灾害,村民的损失是很惨重的。

  王永建说,对于这个选择,村民们并不后悔,因为失去土地后,他们靠在湖上网箱养鱼找到了新的出路,比起搬到县城或其它地方的村民来说,他们现在“好过得多”,因此,都愿意“赌上一把”。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认为,尽管村民们愿意“赌上一把”,但长期居住在这样一个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始终是一件让人揪心的事,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政府及有关部门不能因为曾经阻止过村民建房,就认为尽到了该尽的职责,万一地质灾害真的发生了,到时再来评判谁是谁非谁的责任,那又有何用呢?(贵州都市报 刘雪红 胡萍 记者 杨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