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喜欢收藏的(贵州)都匀市民唐泽荣告诉记者,最近她在乡下走亲戚时发现一块清代光绪年间罕见大型木刻宅匾,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当日,记者见到了这块木刻宅匾,经过现场测量:这块字匾全长244厘米,宽104厘米,厚3.5厘米。字匾用的材质为柏木,由4块板子镶成,背面有4根背閐,被火烟熏了一层很厚的“阳尘”。正面刮一层约1毫米灰膏,表层上的土漆呈猪肝色。
匾四周1厘米宽的框边系阴刻金色线条,四角均刻有阴刻金色花纹,虽然一部分漆已经脱落,但字迹保存较为完整,木匾上共有127个字,除4个字因表层漆损坏难以辨认之外,其余均很清楚。有6个是篆字,其他都是刚健有力的楷书,轻轻擦拭还金光闪闪。匾的右端竖排刻着一个两字椭圆型篆文印章,接着是“恭为:启寿仁兄大人华居塈×××国学之喜”,匾的中心阴刻筒底“屋润名成”4个大字,每个字占的面积40平方厘米左右,落款为“众亲友20个人名”、“族8个人名,仝×首拜”。落款后刻两方篆字印章,为红底金字。据匾上注名年代中第三个字尚呈的一撇笔画判断,木匾应为“光绪八年孟春月”(即公元1882年)所制,距今已有129年。
记者采访了喜欢收藏和研究民族民间古物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刘世彬,据其介绍,中国匾额习俗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发展至明清广为应用。其形式可分为横匾和竖匾,材质可分为木质、石质与金属。匾身一般含有题词匾文和款识,款识中包括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及立匾时间,有时还有身处高位的题匾者的印章。匾额的制作形制纷繁,包括雕刻、堆灰、泥金、榜书等,色彩丰富,装饰灵活,且能如实表现题匾者的书法功力,因而匾额多立于建筑物之上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发现于都匀的这块匾额,不仅包含了古代匾额制作工艺、相关匾题书法和上下款识等要素,历经100多年而能保存这么完好的大型木刻宅匾实属罕见,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据悉,这块匾额系目前都匀发现的最大宅匾。(贵州都市报 记者 文隽永)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