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子患精神病老人养大五孙儿 四季种地难温饱(图)(3)
孝顺反哺:省下伙食费买补品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奶奶的所有辛苦,孩子们都记在心里,用实际行动来孝顺她。
“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不能让奶奶一个人干活!”有活大家一起干,帮忙哄爸爸吃药、照看爸爸,洗碗、挑水、下地割稻子、收花生……从懂事起,孩子们自觉地分担家务和农活。小时候,挑不动庄稼,他们就扎成小捆,蚂蚁搬家似的搬回家。后来,上中学后,有了自行车,就用自行车驼回去。
每当看到林家八九岁的孩子,摇摇晃晃地挑着水和农作物回家,许多乡亲的眼泪都会掉下来。
有时孩子们周末回家,沈阿嬷想煮顿“丰盛”的面给他们吃。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了,连油、盐、味精都没有,连面都煮不了。上高中住校之后,大孙女宝珠的妈妈,每个礼拜给她50元生活费。她在学校省吃俭用,把伙食费省一些下来,买味精、油、盐回家。
有一年夏天,沈良娘上山锄草,由于过度劳累,晕倒在田里,被人送到医院。几个孙女孙子听说后,立即赶到医院看她。医生诊断叮嘱他们,沈阿嬷严重营养不良,平时可以多补充些葡萄糖。
医生的话,他们一直牢记在心里。宝珠经常吃包子配白开水,硬是从本来就很少的生活费里抠出一点给奶奶买葡萄糖。“我一直叫他们不要管我,一定要先吃饱饭,可是他们都不听。”与面对不幸时苦涩的眼泪不同,沈阿嬷这次的眼泪中带有心疼和欣慰。
没有约定,这份孝顺在不同年龄段的兄弟姐妹间自然地接力传递。宝珠上大学之后,堂弟宝金带头挑起了照顾奶奶的责任。
虽然是男孩子,今年上高三的宝金还是非常细心,他把生活费省下来买调味品和葡萄糖。今年奶奶生日,他还买了个小蛋糕回去为她庆祝。尽管沈阿嬷不知道蛋糕是什么东西,也吃不习惯,但是,她心里却比蛋糕还甜。
希望之光:过年后旧房子将翻建
采访当天,淅淅沥沥的冬雨下个不停,沈良娘家三代人住了50多年的石头房子内,也一直下着小雨。偌大的石头房内,没有一个地方是干的。“漏得厉害,就把床挪个方向。滴到被子上了,就把被子缩进去一点。”对几个孩子来说,从小到大,漏雨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如果不是今年七月,镇里和村里帮忙建了个‘炮楼’,一下雨,屋里就发大水。”邻居林大嫂说,每次下雨,雨水就会从楼顶顺着楼梯流到屋内,积得老高,要拿盆舀出去,每次看到都忍不住替他们一家人难过。
屋里空空的,不要说像样的家具,可以说,连家具都没有。在沈阿嬷的卧房兼厨房里,记者看到,两个窗都只用塑料膜遮挡着,风透过塑料膜阵阵往屋里灌。屋内只有两个大的电饭煲,连碗都没有——担心被两个儿子打破,吃饭都用小铁盆。
在瘫痪了十几年后,老伴今年3月去世了,整天到处乱跑、世事不知的两个病人,状况仍没有改变。而默默守护这个家的沈阿嬷,却一年年老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沈阿嬷和这个特殊家庭,一直以来社会都没有遗忘他们,从减免学费、到最低生活保障金,再到帮忙修补房子及各级的捐款,各界一次又一次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
日前,沈阿嬷被评为第二届“感动泉港·道德之光”十大人物之一,她的事迹被更多的人知道。泉港区、南埔镇、南埔村三级已出台许多帮扶政策,并组织捐款,从住房、上学、生活各方面,对他们一家进行帮扶。
春节过后,他们漏雨的房子,各级政府将组织捐款帮助翻建,他们一家将告别无法遮风挡雨的生活。
在孕育着新希望的岁末年初,在沈阿嬷的眼中,我看到了希望之光在闪动。(泉州晚报 记者 黄宝阳 陈晓东 通讯员 肖咸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