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写诗欲让人了解农民工 称虽有无奈但不卑微
大年初一,记者来到德惠市,见到了农民工杨成军和他的妻子董海霞。
木匠杨成军在城里打工,一年辛苦下来,终于要回家过年了。
得知杨成军回来,董海霞一大早就开始忙活。“他还要两三个小时后才能到家,但早一点把饭做好,等他回来还可以多留点时间唠嗑儿。”董海霞笑着说。
杨成军从1998年开始外出打工。虽然离家不太远,但忙起来也只能在春节见一次面。可今年董海霞格外高兴,因为她从央视的新闻节目中看到了自己的丈夫。
“你回来了!成名人了,还能找到家?”听到杨成军推门,董海霞调侃道。
说起出名,源于今年杨成军写了一首诗《哥们,也想家》。不久前,他也因为这首诗,登上舞台。
“知心工友三五个,灯光暗淡围着坐,拼凑几块木床板,一瓶散白轮着喝……”杨成军的诗写得简单、直白、朴素,但却让很多人落泪,他也因此被誉为“农民工诗人”。
当记者问起怎么会想起写诗时,杨成军说:“白天干活很辛苦,晚上别人都睡觉了,我睡不着,就想怎么能把农民工的感受表现出来。其实,我们出去打工,虽然有我们的无奈,但我觉得我们并不卑微。我的梦想就是,把我的诗歌变成歌曲,在大街小巷传唱,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民工,支持和关心农民工。”
杨成军写的诗,已经有40多首。在他的诗本里,有写农民工的,也有写农村妇女的,都离不开他的生活。老杨说,在没有登上舞台的时候,媳妇是他唯一的读者。
董海霞告诉记者,为了不耽误工友休息,老杨夜里就在被窝里用手机写诗,然后用短信发给她。每当这时,她会很快回复短信鼓励他。一来二去,短信成为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
“自己偷偷写完诗,发给我媳妇的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被人解读的幸福感。我有一条短信是这么写的:‘山间有树,树上有藤,树因藤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藤因树生存得踏实。藤与树相依相伴到金秋,在收获的季节里,共享太阳神的恩赐。’”丈夫说完后,董海霞笑着说,这首诗表现了他们两个互相搀扶,支撑着这个家。
老杨夫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哈尔滨读大学,小儿子在读高三。由于老杨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农活和照顾孩子的事,都是靠董海霞一个人。董海霞说,家里这些苞米也能卖上两万多元,不过扣除种子、化肥、农药、车费等成本,纯赚出来的钱,省吃俭用也刚够日常花销。
每到农忙时节,她一个人要在20多亩地里从凌晨忙到夜晚。就算在这种情况下,她也不想让老杨回来帮一把。老杨是木匠,凭手艺一年能挣3万多元。不过这些辛苦钱,也大部分花在了两个孩子身上。
其实,媳妇的苦和累,老杨看在心里,疼在心上,他把最近写的一首诗作为礼物送给妻子:“牵着你的手,跟在你身后,村口这条路呀,长长的没有尽头……”
过了这个年,董海霞就48岁了,细心的老杨给过本命年的妻子买了件红毛衣。“如果有可能,我一定实现她的梦想,穿着这件红衣裳,跟着她去远行。‘如果有可能,我带你去远行。躺在德德玛的草原,数最亮的星。如果有可能,我带你去远行,穿过茫茫人海,寻找属于我们的那一份宁静。你曾经说,到我们老的时候,开着一部车,装着我们的梦,一直开到梦的尽头。你曾经说,走在爱的旅途,我们的脚步多么轻松……’”(记者毕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