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新春走基层:18名听漏工一年抢回近千万吨水
自来水管网被人们称作城市的“血管”,如果“血管”出现渗漏或者破损,不仅会使城市自来水管网不畅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还会浪费大量水资源。在城市里,有这样一群听漏工人,他们经常深更半夜,挂着一个大耳机,手持电筒和撬钎,遇到井盖便撬开,遇到水阀便细听。他们靠自己的耳朵,每年为南昌挽回了近千万吨水的损失。昨日,记者走近这些人,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
夜间上班 恶劣天气工作更忙碌
29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南昌水业洪城股份管道探测公司,见到了康仲、章建荣和胡文华三位“老听”,他们都有着近十年的听漏经验。
“在我们脚下,有一座看不见的地下城,每天同样车水马龙。听漏工人虽没有火眼金睛,但能用耳朵诊断出地下管网有无漏水点,漏水点的确切位置在哪儿。”康仲向记者介绍。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因为白天路上太吵,背景噪音大,水管‘脉搏’声音很弱,因此听漏工人只能选择在夜晚9点以后工作,有时一直要工作到凌晨3点。而越是恶劣的天气他们越是忙碌,特别在炎夏和寒冬,由于热胀冷缩的关系,水管容易出现接头松动和管道裂口等情况。
一年巡查3000公里 一公里耗时一小时
随后,记者跟随康仲一行人沿着朝阳洲中路两侧体验他们是怎样为自来水管“把脉”的。记者看到,他们携带的检漏装备有听漏仪、听音棒、金属管线仪等。康仲把金属管线仪打开,探明地下水管确切走向;另一人则把听漏仪打开,把大号耳机套在耳朵上,右手拿着一个秤砣大小的传感器,每走一步,往地上点一下,来捕捉漏水声;还有一名同事则手持一根2米长的金属听音棒,检查井盖或消防栓是否漏水。
记者戴上漏水听漏仪,体验发现,探头每接触一下地面,耳机里面便传来有如敲锣一般的响声,耳朵麻麻的。康仲介绍,该仪器的原理,是将自来水与供水管网的摩擦声扩大1000倍,其声波通过探头传入耳机,听漏人员便在噪音中辨别漏水声。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他们的检测可谓“举步维艰”,要一段一段排查听漏,每检测1公里供水管网,耗时长达1小时。
据介绍,该公司18名听漏工人承担着南昌市及周边地区近3000公里的管网检测工作,这就意味着,他们一年要巡查3000公里。
每年测出漏点300多个 为南昌节水千万吨
“每年能查出多少个漏点?”记者问道,“大约300多个。”章建荣告诉记者。“每年大约能节约多少吨水呢?”记者又问,“这个没统计,我们只负责测漏,有的漏点出现时间长,漏水自然就会多。”他回答。在跟随他们测漏时,记者发现,他们始终重复着走路、弯腰听、撬井盖、再听、打记号、再走路……的动作,康仲告诉记者,由于每天要熬夜工作,所有检漏班成员都必须是青壮年,否则,身体根本吃不消。即便如此,由于长期饮食、睡眠不规律,大多数人都有胃病。
记者在随后采访该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时得知,每年测漏查出300多个漏点,大约为南昌节约了近千万吨水资源。而且测漏的作用还不仅仅是这些。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测漏还减少了商品水的浪费,降低了供水营运的成本,保证了供水压力,为城市高层供水提供了保障;由于堵住了管网漏水,在不提高管网供水压力的前提下,保证了管网压力的均衡;减少了供水管道因漏水而污染管网水质,保证了水输配品质。
耗时六天测出巨大漏点
当记者询问他们从事听漏工作多年有没有一两件记忆犹新的事情时,康仲说道,有一次行动,他们在一个地段连续六天不停地反复检测,最终确定漏点并通知开挖抢修。
2010年10月26日,接到群众打来电话反映庐山南大道一栋三层楼房的地下室被淹,于是该公司检漏人员前往现场勘查,但由于周边环境不利于听漏,一是八一大桥周围车辆多,声音嘈杂;二是为保证桥面安全,不能在周围开挖。但听漏工人们并没有气馁,他们利用听漏棒持续6天不断地在各个点寻找,最终在桥墩附近检测出距离地面漏水处300米左右的地方正是漏点。在抢修开挖后,证实漏点正是此处,在一条DN300的铸铁管的接口上。“当时的漏水量非常大,由于长时间的漏水,距地面1米的地下已被基本冲空。”康仲说。
听漏工夜间工作 常被误为小偷
谈到听漏工作的辛苦时,康仲等人说辛苦倒不算什么,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但由于长时间夜间工作,他们经常被市民疑为小偷。由于夜晚作业怕影响到居民,听漏工人的一举一动总是小心翼翼。然而这些小心翼翼,在一些居民眼里却变成了鬼鬼祟祟。
“被居民误会成小偷的情况时有发生。”康仲说,他们在城区内的窨井处听漏时,有的居民以为他们是偷井盖、偷电缆的,甚至是在踩点进行入室盗窃。有时附近楼上的住户还会扔下矿泉水瓶子或是其他物品来“打贼”,甚至有的市民还会报警。
当记者问道是否会觉得很辛苦很委屈时,康仲说道:“能用耳朵,堵住白白流走的自来水,能为南昌节约水资源,一想到这些,就不觉得了。”(徐春梅 阚延伟 记者 刘星/文 首席记者 万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