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儿童福利院遇“甜蜜负担” 每天近千人造访
年末岁首,社会“献爱心、送温暖”活动高潮迭起,福利院、敬老院等单位遭遇“甜蜜负担”直喊吃不消,比如南京市儿童福利院,今年1月份接待爱心人士340多批,平均每天十几批。
面对社会爱心,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院长朱洪感到有点左右为难。两年前,福利院实行半封闭管理,不对外部开放。结果,舆论认为“福利院紧闭大门,爱心无处安放”。出于害怕挫伤公众向善积极性的担心,福利院宣布对外开放。然而,这种开放也给福利院带来了意外的烦恼。
“去年每天平均接待四五批,今年春节每天都有几十批、近千人造访,孩子们的身心受到严重影响。”院接待办副主任宣浩煜说,来访者八成以上是小学生,有的还在感冒中,而福利院的儿童,97%都有身体疾病,有的先天性疾病患者一旦感染了就有可能危及性命,一些0-3岁的婴幼儿,睡觉、吃饭时间比较长,频繁探视也会干扰他们的生物钟。
为什么这么多小学生一起往福利院跑?据了解,去年寒假,南京不少中小学都把“到福利院搞‘手拉手、送温暖’爱心活动”作为寒假作业,而且,还提出“必须在2月6日开学前完成探视”的要求,这样一来,必然加重了“开放”的福利院的接待负担。
朱洪院长善意地提醒和建议大家,把目光放开一些,不一定一提到“献爱心”就想到福利院——献爱心、做公益的地方,还有很多。
事实上,与儿童福利院相比,南京江宁滨江敬老院就显得冷清得多。该院办公室主任汪杨告诉记者,春节期间,这里每天来客只有五六个人,而且很多是老人的亲友,而春节一过,来探望的人数更少。
长期在儿童福利院做义工的段江华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在福利院注册的义工只有30多名,坚持了1年以上的仅7人。寒假期间,各中小学密集造访儿童福利院,以致需要“提前预约”,而平时,却没有一所学校与福利院建立长期合作的“爱心关顾”关系。
同时,在南京福利院,旧书籍、毛绒玩具、饼干类食品,堆成了小山。而面对这些,宣浩煜皱起了眉头:
“毛绒玩具本身清洗难度大,福利院一些孩子又呼吸道有疾病,不能玩这些。”
她透露,春节期间,不少社会人士送来方便面、饼干等一些食品,“其实,福利院也会节制孩子吃零食,不让孩子多吃方便面,可是大家把东西拎来了,‘收’还是‘转赠’,成为我们的甜蜜负担——不收,显然是对社会不敬。”
其实,在实物捐赠越来越多的今天,对受赠对象的精神关爱越来越显得珍贵。
与很多义工不同的是,活跃在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苏州市外籍太太志愿团,不注重给孩子们带多少东西,她们到福利院,总是会像妈妈一样,陪孩子做游戏,端着饭碗一口一口喂饭,每天轮流为孩子做日常护理,和孩子们进行情感交流。
有专家指出,慈善之所以出现“甜蜜负担”,与当前公众慈善行为中存在的简单化思维、功利化思想和制度化缺失不无关系。有的地方“爱心过剩”,有的地方却“爱心饥渴”,也是因为一些人过于功利,把“献爱心”当成完成任务、作秀表演的“名利场”。
“爱心冷热不均,是甜蜜的烦恼,它总比爱心总体缺失好。”南京师大社会学副教授吴业苗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慈善文化尚不够浓厚,对慈善行为中出现一些误区,要在积极鼓励中加强引导,对那些率先做出慈善行动的人,哪怕方式方法不对,也要善意指引,避免打击他们的向善之心。(记者 唐 悦 曹旭超 刘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