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学者称民间善意开始成长 国人道德在爬坡非滑坡

2012年02月09日 14:30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否定一个时代是容易的,在一个既有卢安克清澈的眼神也有郭美美空虚的手袋、既有吴菊萍以双手托举“最美”也有彭宇因撞人引发迷思的时代,能找出太多例子证明精神荒芜、信仰萎谢、价值凋零。

  然而,纵使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

  国人道德在爬坡而不是在滑坡

  20年前,青岛,一位农民工挤上公交车,被一位大学教授呵斥:“你这么脏,滚下去!”这条新闻当时少有人关注,那位教授当然也没有被“人肉搜索”。今天,福州,一位衣服汗透、裤脚有泥的农民工上公交车后,面对空座,却选择坐在地上,以免弄脏座椅。视频传到网上,围观跟帖者众,“农民工兄弟,你也是城市的主人”的隔空喊话令人感动。两者对比,凸显了社会道德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国人道德水平的提高。———《辽宁日报》

  最近一段时间,担心中国人道德素养下降的声音很多,也很乱,但对此我从不悲观,就像排队加塞的人依然很多,让你气愤甚至伤感的时候,你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规规矩矩排队的汽车形成的队列越来越长,这就是一个进步。——— 白岩松

  普通人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

  《人民日报》刊文说,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而他们可能搭起人链,在激流中救回两名落水的儿童。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地存在于人性中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的“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那些名为“团聚”、名为“亲情”、名为“乡愁”的并不那么实用的精神慰藉吗?

  否定一个时代是容易的,在一个既有卢安克清澈的眼神也有郭美美空虚的手袋、既有吴菊萍以双手托举“最美”也有彭宇因撞人引发迷思的时代,能找出太多例子证明精神荒芜、信仰萎谢、价值凋零。然而,纵使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在小悦悦事件后扪心自问“我会吗”,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甚至你或许只是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期望一次转发能带来奇迹……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社会民间善意开始系统成长

  2011年,中国真正的公益开始了。这一年,官方公益公信力因种种丑闻仍在等待涅磐走出危机,而民间公益的崛起不可阻挡,全民公益理念的深入传播,各地公益活动的蓬勃发展,民间公益者的形象进入了公众视野。比如媒体人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活动、北京厨子发起的“关爱尘肺病人”、孙春龙发起的“老兵回家”等微公益活动,热度至今未减,甚至还获得了企业界的资金支持。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了微公益的价值,证明了行动者的力量。而这一切,只是一个开端。

  来自民间的微公益行动,覆盖着社会阶层的方方面面。这些捐助者中,有商人、记者、作家、官员,甚至不乏拾荒者的身影。虽然目前这种来自民间的微公益力量,与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缺口,但毫无疑问,这股力量正迅速壮大,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小溪终将汇成江河。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正在见证当今社会民间善意和志愿精神的系统成长。我们期待,眼下这股正在觉醒的民间微公益力量尽快壮大起来,因为这是一个公民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相信,这个冬天正在发生的微公益行动,将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一种温暖的精神萌芽。这种萌芽一旦假以适合的空间和自由的环境,一定会结出善的果实。

  当下社会道德水准已接近历史高点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发表昌宗锋的文章说,认为当下中国道德已经滑坡甚至溃烂乃是主流意见,主张中国道德并未滑坡似乎有违多数人的直觉,并且难以洗刷“歌德派”或“五毛党”的嫌疑。然而,笔者认为,当下中国社会道德水准已接近历史高点,当今社会较之传统王朝社会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有巨大的进步。其至少表现在:

  1.今日之公众对规则的服从有长足的进步。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当今权力仍然没有被规则驯服,并且极大地侵蚀了民众对规则的信任。但即使如此,规则社会在中国正在形成。如排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插队行为越来越少。如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和管理部门同意由学生自己按照评选的规则决定大学里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分配。

  2.公民间的相互尊重越来越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走向改善。从前走在街上,陌生人之间的那种提防、警惕甚至敌意,已逐渐转变为今日的淡然,虽然还少见友好和微笑,但进步显而易见。在陌生人之间的称谓上,曾经流行的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同志”早已淡出而被“先生”、“阿姨”等替代。

  3.公民对于他人权益的支持与关注达到了历史高度。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引来了社会的震惊,但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并不是新词,鲁迅笔下的看客从来就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换言之,我们的社会一直就不道德或不够道德,道德并不存在滑坡问题,而反观今日,对于他人权益的支持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或许清末和民国例外)。事实上,小悦悦事件所引来的关注本身恰恰说明今日的道德觉醒。当张志新被割喉的时候,道德在哪里?林昭倒下的时候道德又在哪里?有人说,那是那个时代人的觉悟受到限制。但如果我们研究那个时代沉默的大多数,一定会发现藏在其中的“明哲保身”的“智慧”。今天,钉子户由于大量的围观与支持,而能在与政府的博弈中有了一些讨价还价的余地,跨省抓捕者因为人们的奚落而落荒而逃。

  4.尽管依然受到压制,大量公益NGO组织也说明公德并未滑坡。道德沦丧论者无法解释今天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日益兴盛的现象。诚然,官方的慈善机构近来陷入了诸多丑闻,但这其实也不是“新”闻,它不过是信息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而重新被发现的事实。但在另一方面,民间慈善的兴盛,反映出公众并没有失去公益之心,而只是缺乏有效施展公德心的渠道。

  编后语:如何评价当下的精神状态,如何看待国民的道德状况,是一个大而又大的问题。政治家、思想家、伦理学者、普通民众、弱势群体……各有各的看法;历史的维度、现实的观照、发展的观点、辩证的审视、学理的析说、直觉的把握,都不失为一种观察的角度。诸种不同可能造成评价的见仁见智,言人人殊,甚至完全相左。全面、中正、理性当然难能可贵,但也要看到,评价某种社会状况,也和评价个人一样,多一些盛世危言,多一点居安思危,多一重未雨绸缪,总比简单歌功颂德、盲目自信乐观要好得多、管用得多。(蔡建波)

【编辑:张志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