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5岁被拐25年后找到家人 曾被养父母虐待(图)
5岁在车站被拐,25年后通过本报找到家的王玉国,两天来一直很兴奋。27日,与亲人相认后的第一夜,玉国几乎没睡。28日一早,吃过饭,在四叔王景山和两位堂兄弟的陪同下,玉国来到父亲坟前,祭拜当年为找他含悲早逝的父亲王景香。回想这十余年的酸楚历程,玉国哭得很伤心。
曾被养父母虐待 好几年才缓过来
玉国说,刚被拐的那两年,他经常遭到养父母的殴打,六七岁的他每天想的都是咋能不被养父母骂,如何能吃饱,怎么能不再遭受皮肉之苦。“我性子倔,除了躲避或逃跑,从不向他们求饶。”
8岁被解救时,当地公安部门试图帮他找家,可没找到。被送到山东省聊城市社会福利院后,玉国有了“家”。可能是频频受虐的缘故,玉国在福利院生活了好几年,内心才慢慢“暖”过来。十七八岁时,玉国才萌生找家的念头。
玉国说,开始他用最笨的方法找,在福利院里逢人就问是不是黑龙江人,“想家,想家里的土坯房,想叔叔烀的包米。”
2011年9月21日,刚学会上网的玉国在同事的帮助下,将自己的寻亲信息登在了“宝贝回家网”上。可几个月过去,仍杳无音讯。
两地媒体联动 好心人帮忙寻亲
2011年11月末,聊城晚报记者张娜来到聊城市福利院,了解到玉国的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到本报王帮办工作室。同年的12月3日,两地媒体同时刊发了玉国寻亲的消息。两地的热心人士纷纷打进电话,提供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线索。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也积极与王玉国取得联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见报第三天,“宝贝回家网”志愿者“风信子”(网名)联系到帮办记者称,该网曾登记过一则寻找“王刚”的信息,与王玉国的情况十分相似。
经过比对,记者发现“王刚”与王玉国竟有11处相似。得知此情况后,王玉国格外开心,在聊城市公安局做了DNA鉴定,并满心期待地等待“王刚”远在日本的母亲回国。
日本“妈妈”被排除 寻亲一度陷入困境
因为等待,这个春节对于王玉国来说格外难熬。
在多方联系下,王玉国最终与远在日本的“王刚”母亲通过网络视频联系上了。那段日子,玉国三天两头就通过QQ和电话与帮办记者联系。有新消息,他第一个告诉帮办记者;有新惊喜,他半夜里也要发来短信。
2月初的一天,玉国突然来电称,他与“王刚”母亲深入交流后发现,其家庭住址、家庭场景描述、年龄姓名等,都对应不起来。经过核定,最终王玉国排除了并非“王刚”,玉国寻亲梦一度陷入困境。
玉国很伤心,“还不如不找了,有了希望却又成为失望。”
在自己的QQ空间中,玉国写道:“梦回千里一夜游,肝肠寸断写忧愁。寻遍千里无音信,思亲念亲如火烧。”
儿时玩伴来电 玉国终于找到家
2月20日,帮办记者接到一位男子打来的电话,他说:“玉国的家应该在哈市道外区永源镇东川村张家炉屯。”该男子说,他看了生活报对王玉国寻亲事件的追踪报道,对于玉国的记忆内容进行了“校正”:“他家门前不是黑龙江,就是一条河,而且他爸不叫‘王金香’,叫‘王景香’。我小时候还和玉国一起玩过呢。”最后他说,如果玉国知道姐姐叫什么名字,他就能确定这个玉国是不是他们屯丢的孩子,可惜玉国不知道。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帮办记者辗转联系到该村的高书记。经了解,王景香家二十多年前确实丢过一个男孩,叫王玉国。当帮办记者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玉国时,他在电话另一端大声说:“这个应该就是,我这就回去。”
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27日6时,玉国到达哈尔滨。这是他时隔25年之后重返家乡。
被家人呵护 玉国重拾儿时记忆
27日的早餐,帮办记者特意把玉国带到选择性多的粥铺。玉国一眼就“盯”上了年糕饼,一下要了两张。当帮办记者端上地三鲜时,玉国眼睛一亮,这个在聊城很难找到,“我最喜欢吃土豆了。”玉国说,在叔叔(指的是三叔王景云)家的日子,他记忆最深的是叔叔给他烀土豆。
27日相认后,玉国得到了全家族人的热情接待。28日,记者再次给玉国打去电话,他说:“昨晚,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围着我,唠到半夜呢。我太幸福了!”听得出,玉国25年的思亲梦,真的在亲情的滋养下温暖到心底。
两个多月的寻亲路上,帮办记者陪着玉国一起找寻,切身感受了他从期盼到失望,再到幸福的全过程。不仅有心酸,更多的是感恩。
玉国此次来哈请了7天假,来时福利院的张书记开玩笑说:“不管找不找得到,你可都要回来啊。”玉国知道,25年来,是聊城给了他生活和成长的天地,他更忘不了在福利院这二十多年来,从老院长到普通员工对他点点滴滴的帮助。
玉国说:“我必须回去,不只为报恩!”(文/摄 王海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