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医生坚守小镇行医30载 居民誉其"活雷锋"
朱凤华:坚守小镇良心行医30载
朱凤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在蒋巷镇中心卫生院,有一位被蒋巷人誉为“活雷锋”的医生,他医术高明,为人朴实。有情况,他第一个冲上前;碰上难题,他便花大把时间研究。在各方面条件都稍逊一筹的卫生院里,他一呆就是30年。他,便是朱凤华。对朱凤华而言,蒋巷的一切已经成为他生命里的一部分。
在蒋巷从医30年 从没想过离开
以前的蒋巷,是个孤岛,没有通往市区的桥梁。由于交通不便,蒋巷一些住民选择了离开。但朱凤华自从1982年10月来到蒋巷后,在蒋巷中心卫生院一呆便是30年。
“建桥前,因为交通不便,所以蒋巷的医学任务非常重。”据悉,蒋巷是1991年才开始建桥通车,而在此之前,朱凤华经常是骑着自行车跑村窜户,对村子里进行卫生宣教、发放疫苗等。初始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朱凤华从来没有离开的念头,而是一心想着要如何让患者恢复健康。“这些年来,蒋巷人的健康已成为我生命关注的一部分,离不开,放不下。”
而朱凤华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他来以后,蒋巷的“五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而且现在还有很多人指定要我做手术。”数数每日的手术任务量,朱凤华并未感到疲惫,反而笑着说,这说明蒋巷的人也很需要他。
30年里,在朱凤华的医学从业路中,他经历了太多。然而有个原则他一直坚守着,就是拒收“红包”。“作为医务人员,救人治病是职责,我想看到的是患者安然出院的微笑,而不是那厚厚的‘红包’。”
“非典”时期 他坚守第一线
2003年4月,一场“非典”席卷大江南北。在北京,防“非典”的形势十分严峻,而北京至南昌的列车上,几乎每趟都有蒋巷人,因此蒋巷成为防“非典”的重点地区。
面对来势汹汹的“非典”,朱凤华没有退缩,始终抗战在第一线,多次组织召开院办公会、中层干部和全员职工大会,制定切实可行的防“非”预案,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抗“非”战士。
朱凤华回忆说,当时为了治疗“非典”患者,他还专门围隔了一栋楼给患者住,每天第一个走进楼内,第一个为患者们测量体温,每天都忙碌于各个病房间,为患者们进行身体检查,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抚。“如果连我也胆怯了,那么这些患者又将由谁来照顾?”
这场病灾在蒋巷持续了20天,在这段时间里,患者们在朱凤华的诊治下陆续出院。“医生的使命就是要把病人照料好,我不会放弃每一位患者。”在那年,蒋巷卫生院被评为了南昌县抗“非典”先进单位,而朱凤华也成为了南昌市抗“非典”先进个人。
退休想开诊所 继续为蒋巷人服务
2006年的世界红十字会日,省红十字会到蒋巷镇义诊,其中有无偿献血活动,朱凤华第一个挽起了自己的衣袖。在抽血过程中,朱凤华还时不时要求护士多抽点,“这样也许能帮到更多的人,我能挺住”。
“我不知道我所捐的血有没有帮到那些患者,但救人是我的义务,也是职责,我会一直无偿献血。”朱凤华认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献血不是荣誉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义务。作为第一个挽起袖子献血的医务工作者,朱凤华成为了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在他的表率作用和推动下,蒋巷中心卫生院的好几名医务人员都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
对于未来,朱凤华构想得很简单:退休后,他要在蒋巷开一家小诊所,继续为蒋巷人看病医治;他仍将每日专研医学,为蒋巷带来更多的医学知识经验;依然时常照料患者,直到他们痊愈。(记者 王婧 文/图 实习生 王凌芸)
专题:寻访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