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北京晚报:学雷锋会扼杀个性吗?

2012年03月03日 18:32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张棻

  现在的年轻一代似乎对“螺丝钉”精神不太感冒

  学雷锋就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安排吗?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曾经是雷锋精神最令人感佩的闪光点之一,然而现在的年轻一代似乎对“螺丝钉”精神不太感冒;至于“一块砖任党搬”的说法就更被他们认为不仅过时,而且意味着“奴性”和对“个性”的扼杀。

  半个世纪之后我们重提“学雷锋”,还要不要学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呢?

  答人们对这个问题困惑就在于雷锋满足了党和社会对他的需要,满足了外界对他的安排;由此推理出我学了雷锋,就要接受别人对我的安排,我的个性就没有了——我想这个问题的重心就在这里。

  我们首先可以对个性张扬进行一个判断,个性张扬是社会的进步。在小平百年的时候,香港媒体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邓公最大的贡献是教会了国人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才有个性,中国的进步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独立思考、张扬个性,也就是我们现在拥有了选择的空间,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他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尤其不可能无度地张扬个性。你肯定不可能是想怎样就怎样,而是一定要受到社会环境左右的。

  其实这一点我们不妨借用基督教的一个事例来讲。基督教曾经出现过一个危机,就是涉及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这个故事带来了一个悖论:不是说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吗?既然上帝是全知的,就意味着上帝应该知道他们会偷吃智慧果;但是他们还是偷吃了,说明上帝不是全知的啊!那如果上帝知道了却没有阻止,那就不是全善的。因为偷吃了智慧果之后,伴随人类的就是原罪,就要一直受苦受难。如果上帝是全善的,就不应该让这一切发生。如果上帝知道,想阻止又没能阻止得了,那就不是全能的。

  这个悖论出现之后,神学大师奥古斯丁给出了答案,他说上帝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人类,而人类滥用了这个权利,这是人类自身选择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重回伊甸园,去信仰上帝,把你的原罪消除掉。

  我讲这个故事,把宗教的规律引申到我们这里来,是想说明,不是无度的张扬个性才能享受到张扬个性的乐趣,实际上你的张扬是有限的。雷锋当时的行为是符合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观念和机制的,他们是相吻合相一致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雷锋身上表现出的美德让人敬仰、让人敬重。今天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可能把今天拉回那个时代去,完全照雷锋的模式来;但这里面蕴涵的规律可以告诉我们,雷锋因为适应那个时代而变得美,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今天给了我们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我们可以从雷锋适应那个时代当中看到一种规律存在,也就是从他的精神里面获得一种启示:我们不仅要张扬自己的个性,还要把自己作为一种社会人存在。这是适度性的问题,也是和时代相一致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学了雷锋不仅不会扼杀自己的个性,还会更好地懂得怎么不扼杀自己的个性,更好地处理个性与共性、自己的追求与社会允许范围的关系;你的个性应当是理性的、成熟的。

  (公方彬口述 张棻整理)

  议@奚君羊:做螺丝钉,党把我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雷锋的有些观念未必是恰当的,但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是值得颂扬的。

  @郭峰珂兰:说几句公道话:不管雷锋这个人物是否真实和有争议,但是雷锋精神里面有些内容是正确的。如:1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态度。2.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的“钉子”精神。3.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请问哪个行业、组织、工作不需要这些?

  @三只眼0K:所谓“雷锋精神”其实就是一般的社会道德,但螺丝钉精神就值得思考,螺丝钉钉在哪里就在哪里。在全世界都以乔布斯奋斗创新改变世界的精神为偶像的时候,重提雷锋精神是与时俱进吗?

  网友追问

  如果雷锋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为什么现在我们身边助人为乐的人越来越少,见死不救的越来越多?甚至还有撞伤了人之后,干脆杀人灭口的极端恶性事件出现?

  雷锋精神启示我们,要担负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很重要的是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要以积极的心态对社会作出正确判断。今天,由于主客观原因,人们过多过重地把视角对向社会中的阴暗面,而影响了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进而丧失了信心。事实上,社会中不是缺少了美好的事物,而是缺少了感悟美好事物的心灵。雷锋的心灵是阳光的,他并不因为社会中存在不完美而放弃努力,同时也不强调社会给了自己什么,更关注自己为社会作出了什么,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及其心态保证了他的坚定执著。

  公方彬(国防大学教授)

【编辑:吉翔】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