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养老远景谋划 专家称居家养老空间大
《瞭望》:居民养老的远景谋划
在不断提高养老金保障水平的基础上,现有养老保障体系还需加强社会养老力量的培育,以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发展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城乡老年人都老有所养,幸福安度晚年。”
同时他还提出,“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2011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为了解居民对养老方式和观念的看法,《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民意调查研究机构——北京美兰德公司,于2月14~22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对3606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城市居民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
本次调查覆盖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和中南六大区域,所得数据显示,55.7%的受访者对自己老年生活方式的规划是和爱人独住,而政府、子女和个人是应该承担老年人养老的三大主体。
本次调查数据还显示,“身体不好,活动不便”是居民年老后最担心的生活困难;“紧急救助”、“家庭护理”及“保健康复”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项目。
养老体系待完善
“谁家没有老人,谁敢说自己不会老?”与本刊记者提及自己的养老问题时,家住北京市大兴枣园小区的张大妈并不轻松。
今年56岁的张大妈,老伴明年就要退休,老两口的养老问题突然变得急迫起来。“我一直没有工作,靠老伴每个月3000多块钱的工资生活,紧打紧算生活过得去。但老伴退休后,每个月只能领不到2000元的退休金,看着物价上涨,心里就不会那么踏实了。”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问题在困扰不少张大妈这样的普通家庭。2012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于3月1日举行。会议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
然而,中国养老体制还没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养老金保障水平较低,养老事业的发展速度还低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正因此,养老问题也成为每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民生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梅珍建议,顺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力。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对目前的养老保障现状有着深切感受,37.8%的受访者对中国养老保障现状表示满意,39.9%的受访者认为一般。
当被问及“您对自己老年生活方式的规划”时,55.7%的受访者选择自己或与爱人独住,26.9%的受访者选择和儿女呆在一起,15.3%的受访者选择去敬老院。在养老方式上,67.1%的受访者最愿意由自己做主。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29.5%的受访者认为身体不好活动不便是老年生活中的最大困难,22%的受访者认为是生活没人照料,20.4%的受访者最担心经济困难,17.2%的受访者最担心孤独。
从本次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在调查中,18~29岁和30~39岁受访者选择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养老金的比例分别为71.4%和85%,而40~49岁、50~59岁和60岁及以上受访者该项的选择比例分别为94.5%、95.6%和94.4%。
“养老是一个服务体系,要按老年人养老生活需要设计,包括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看病治病等等。”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高级统计师周江分析认为,“在农村养老,经济来源是个大问题,即便养老保险全覆盖,还有一个保障程度的问题。”
周江说,即使在城镇,因都是独生子女,老人生活照料是大问题,社会养老机构差得很远,官办的数量不足,民办的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多数中国居民储蓄中,主要是用来购房、子女教育、应对重大疾患和养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发展室主任李炜说,“以一对年轻夫妇家庭为例,中年以前的积蓄主要用来购房和为子女支付教育费用,过了抚养子女阶段,储蓄转向养老和预防重大疾患。老病相连,后两项的储蓄实际上是一回事。”
在李炜看来,除非是高收入群体,实际上大部分工薪者为养老而积蓄的资金并不充足。这种现实正在倒逼中国不断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