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女工捐献眼角膜 称愿死后对社会有价值
3月27日,躺在病床上的夏伟再次接到“病危通知书”,她毫不犹豫地让家人拨打了捐献热线……“我觉得自己不行了,希望捐献的眼角膜能给别人带去光明。”她平静地说。
患癌思索人生
病床上,刚刚结束放疗的夏伟头发稀疏,牙齿松动,说话有气无力,但疾病并没有吞噬她的美丽:柳叶眉,瓜子脸,水汪汪的大眼睛。她靠在病床上,每说一句话都要攒足全身力气。尽管这样,她的脸上一直保持着微笑,说到动情处,泪水无声地滑落。
床头,坐着一位银发老人,她是夏伟的母亲赵玉贤。85岁的老人腰板溜直,说话干脆,女儿接受采访时,她一直握着女儿的手,从未松开过。
夏伟说,自己被确诊癌症后,就开始思考人生,思考人这一生究竟怎样才能更有意义。就在一个多月前,她偶然看到电视连续剧《人到中年》,其中捐献眼角膜的细节深深打动了她。于是,她决定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夏伟说:“我活着对社会没什么贡献,希望死后对社会有价值。”
婚姻失败遭打击
夏伟是沈阳人,却在山东威海市生活了近10年,生病前她是一名家政女工。为什么背井离乡只身去外地打工,她的回答很简短:躲开曾经令自己伤心的城市和旧梦。
“对于一个女人,没有比婚姻失败更残酷的事了。”夏伟说,儿子6岁那年,丈夫出轨了。为了维系风雨飘摇的家庭,更为了给年幼的儿子完整的双亲之爱,她没有选择离婚,而是默默承受了一切……噩梦般的生活中,坚毅的母亲伸出无私的双手,一面帮夏伟带孩子,一面给予夏伟母爱的支撑。在外人的眼里,像其他普通家庭一样,夏伟的儿子在父母双翼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时光荏苒。10年后,儿子16岁了,夏伟与丈夫平静地办理了离婚手续。
此后,夏伟选择了距大海最近的城市——威海。她说,她曾经的愿望很简单,拥有一个小家庭,平平静静过一辈子,但这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癌症晚期捐角膜
也许是潜意识中的替偿心理,夏伟打的零工中,除了超市理货员、商场售货员外,干得最多的就是钟点工、保洁工等。不断走入一个个家庭,目睹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她曾经破碎的心被时间一点点修复。
但这一切却被病魔打乱。2011年8月,54岁的夏伟病倒了,她惊讶地发现:绝经多年的自己又来“例假”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她赶到医院,得到的诊断结果却是:宫颈癌!
夏伟不得不返回家乡沈阳,入住医院肿瘤科。经过几个疗程的放化疗后,她原本浓密的头发一把把掉落,牙齿松动,全身乏力……3月27日,她开始尿血,膀胱肿大,腹部疼痛难忍。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后,她第一个想法就是拨打捐献眼角膜的热线电话。
27日下午3时许,沈阳爱尔眼库医生吕芳奇接到热线后赶到医院,夏伟和母亲赵玉贤分别在《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下名字。吴芳奇称,按照相关规定,病人去世后4小时内将接受摘取眼角膜手术。
8年,沈阳240人捐献遗体
“遗体捐献是一项拯救他人、延续生命的爱心事业。”3月27日,在沈阳市红十字会,两名遗体捐献志愿者接受了采访。
48岁的窦伟从报纸上看到一名老党员的捐遗事迹,老人去世后用自己的身体缴纳了最后一次“党费”,这让窦伟深受感动,他也办理了捐遗公证手续,并成为一名宣传捐遗的志愿者。
“我去世后要捐献遗体及眼角膜。”38岁的王浩洋坚定地说。眼下,他正着手建捐遗志愿者Q群。
沈阳市红十字会负责人宿鲁介绍,2004年启动工作后,至今已有1500多名志愿者报名登记,捐遗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20岁。240位先行者实现了遗体捐献、9人实现了器官捐献的遗愿。(记者 唐葵阳 摄影 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