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国人在中国:在上海开诊所的德国女中医

2012年04月16日 0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上海4月15日电 题:在上海开诊所的德国女中医

  中新社记者 陈静

  来自德国杜塞多夫的杜丽丝在上海生活了18个年头,她已为中国文化、中医的博大精深所深深吸引。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她和中国朋友合开了第一家中医诊所,主要替在上海的外国病人解除病痛。如今,她们的第四家诊所就要开业了。

  记者15日专程来到诊所采访杜丽丝。走入候诊区,清雅飘逸的音乐声中,记者诧异于这里纯粹的中国元素:“药王”孙思邈的古董木雕像、迷你青花瓶装饰画框、荷花缸茶几、笑弥勒的民国画……杜丽丝告诉记者,这里完全是按照“五行”平衡的原则布置:金、木、水、火、土一个都不少。因此,在此等候的患者会感到舒适与平静。

  杜丽丝在她的诊室窗台上、墙壁上都摆放着、挂着爱子的可爱生活照和她喜欢的艺术品。她觉得,到这里来求助的病人坦陈一切,自己也应该把内心世界与他们分享。

  杜丽丝告诉记者,1989年2月,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到北大探望当时正在读书的先生。1995年,杜丽丝正式跟随丈夫移居上海,一开始的生活令她十分头疼:听不懂中文,读不懂汉字、吃饭不会用筷子,根本无法独立生活,上海阴冷的冬天也让她无法适应。杜丽丝说,到中国生活如同“重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一个月后,杜丽丝在丈夫的鼓励下进入同济大学学习中文,耐心认真的老教授给杜丽丝留下深刻印象。她说,看到老教授,就想起在德国的父亲。一个学期过去了,杜丽丝不仅开始适应上海的生活,她的语言学习也卓有成效。

  她自豪地告诉记者,当父亲到第一次到上海看望自己的时候,自己已可为他们在中国的旅游做向导了。从此,自信重新回到杜丽丝身上。此后的第二学期,在另一位中文老师的鼓励下,杜丽丝开始学习中国历史、中西方文化比较。两年半的中文学习结束,杜丽丝又开始中医的求学之路,生活也打开“另一扇窗”。

  回忆中医学习历程,杜丽丝说,中医包含了哲学、历史和医学,都是她很感兴趣的领域。她也承认,中医各家学说、医学古籍以及各种中药材、方剂等对她而言确实很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期间,上海三所知名中医院都曾留下杜丽丝的足迹。她说,临床实习是她的最爱,“非典”的时候,她就在龙华医院实习。毕业后,为了实现中医梦想,杜丽丝与合作伙伴开设了位于西藏南路上的第一家中医诊所,她也成为一名坐诊医生。

  新的职业与此前她在德国从事的电脑、软件销售完全不同,但杜丽丝却认为,其中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个职业都需为不同人群提供用心的服务,以自己的努力为别人提供尽量完美的解决方案。

  从2004年至今,杜丽丝和诊所里的医生为不少外国患者解决了西医未能“对付”的“顽症”,包括不孕不育、过敏、哮喘等,有的患者甚至把求助中医称为“最后一个希望”。如今,来就诊的外国患者越来越多。

  说起今后的愿望,杜丽丝除了希望外国保险公司和医疗界更多关注中医,也希望中国人更多地支持中医。她认为,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对中医中药了解甚少。

  爱吃中国菜的杜丽丝曾经立志学会烧中国料理,但因为学习中文、中医、忙于诊所业务,至今无法实现愿望。如今,她期望有朝一日得空闲时,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医哲学和历史,并结合当时社会相关内容研读中医名家学说。

  异国他乡18年生活,上海已成为杜丽丝的第二故乡。她目睹了上海18年来的巨大变迁,最切身的感受之一是,初到上海时,傍晚7点已无处寻饭;如今,对外国人来说,上海有世界各国口味餐点,比德国丰富多了。杜丽丝说,中国已经从“一条睡觉的龙成为初醒而活泼的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