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区报刊亭改造完成数月后将拆除引争议(3)
为下岗者提供公益岗位,刚才记者报道当中也说了,这是挺好的一个动作,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关心,他现在如果月收入4000-5000元,但是公益岗位只有1000或1500元,他的实际生活水平会不会大范围下降。
自行拆除者每户补三万元,但这里有一个括号,比如中午12点之前要自行拆除了就补,只要过了这个点不是自行拆除就不补,所以很多人也很担心。
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享受低保,这个我们先不说了。如果很多原来能很好地去经营报刊亭现在都得吃低保的话,理解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希望把刚才提到的这些担心的事真的办好,反正这是我们一起在商量的事儿。最后的理由是要让路于民,关键是您跟被让的这个民商量了没有?愿不愿让给他,其实有时候商量商量挺好的。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是提倡阅读的日子,由郑州这件事我们也得来关注我们的环境提倡阅读吗?
(播放短片)
2012年4月23日北京
地铁乘客:
上班途中,我看有很多人拿着报纸。
早上刚上班的可能大家人手一份。
以前这个地方都卖报的,好几种报,特别多,在这里边卖报的。
解说:
北京地铁,曾经也是报刊流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因为有了报刊,地铁上的人也许就会有一段不一样的旅程,有些人还会通过报刊信息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地铁乘客:
大家都挨着很近,一个人在看报纸的里面,我可能在后面就看报纸的外面,他翻过去的时候,我还挺不舍的看一下那样。
我说你这个消息很好,他说你看吧,我说我看完了还给你,他说不用了,挺好。
解说:
那时地铁上的报刊叫卖者和叫卖声,也成为在车厢中乘客与信息交流的独特方式。
地铁乘客:
卖报纸的还可以进来,来一份,最早五毛钱一份。
解说:
但是地铁乘客与报刊的联系,近几年正在渐渐从这个城市消失。
播报:
2010年初开始实行“北京地铁禁报令”。
地铁乘客:
现在你想看,说实在从外边买,要临时想看没有了。
看人家就跟侵犯人家隐私一样,肯定不好意思看人家手机,报纸就不是,报纸是很公开的,假如说我不看的话完全可以送你或者怎么样,很流动,觉得很好。
解说:
如今作为这个城市的信息聚集地,报刊亭甚至规模更大的书店,都正在从很多城市中消失。
今天,当我们来到一座曾在北京城风光一时,最后却凋零倒闭的书店——光合作用书店,在五道口的旧址,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餐馆和酒吧的结合体。报刊与书籍在这里,距离周围生活的人们又远了一步。
主持人:
郑州拆报刊亭以及其他有些城市类似的动作,经常用四个字叫“整治市容”。但是整治市容时间长了之后,我就理解成另外的意思了,整的这个城市基本没什么文化和生活内容了。城市变得很干净了,但是已经不适合人居住了,这个时候面子再好看有用吗?当然这只是一个商讨了。其实很多部门都意识到了问题,比如说中央宣传部、文明办,包括新闻出版总署,甚至公安部早都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2000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等就下发文件,《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各地要把报刊零售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再到2011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也急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书店被挤占,书报亭越来越少,因此要解决群众买书难、看书难问题等等当成大的文化建设。去年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出这样一个目标,别忘了,得在小细节和小政策上跟得上,否则大繁荣大发展就有点难,各地城市还真得思考一下,针对郑州拆报刊亭,听一位郑州的作家,他会怎么看?
郑彦英(河南省文联副主席):
这个报亭多年以来是我们文化记忆的一部分,纸质媒体本来给人带来一种阅读享受,拿在手里有质感的这种享受,所以越来越应该受到保护的时候,我们把它拆掉了,拆掉了以后我到哪里去买?我可能就不买了,我要重新建立新的记忆,我就不需要建立了,不买了,纸质书、纸质杂志、纸质报纸或者说纸质媒体,这样就淡化出我们的视野,所以这个纸质媒体就更加萎缩,不但是一个报亭的事情,是一个文化记忆的事情,是一个对纸质媒体保护的事情。
主持人:
其实郑州这次拆报刊亭跟以前几个城市在做类似工作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在细节上的思考,包括进步和通盘的考虑,但是如果大的原则是值得探讨,或者说大家有的时候会认为可能是不是也有问题的时候,恐怕大家也要心平气和坐下来一起去商量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真要这样就把这件事情做到底等等。
《河南商报》评论员说,也是在郑州,“作为郑州市民、媒体人,一、我没觉得影响交通,反而感到了买报的方便;二,没看到民意征求,三、我们接到了报刊亭主的投诉电话。当然,这是我一个市民的看法。接着应该把报亭的替代点做好等等,他觉得应该都做好了再动也不迟。来,听听一位城市专家对现在很多城市动作的看法。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文化空间在逐渐地减少甚至于消失,应该说是我们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个悲哀,我们没有很好地去理解城市,从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本身它就是文化的产物,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增长机器,可是我们这些年来把城市理解成增长机器了,我们希望这个城市在高速运转当中能够给我们创造很多的GDP和财富。这样一种价值观导致了不能为我税收作出贡献的,那么它就是不重要的,这是一种对城市理解的偏差,城市应该要从功能城市逐渐转向文化城市,这也是一个转型。功能城市就是要强调城市的效率,而文化城市关注的是人的感受、人的体验,人本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