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为救溺水同伴死亡 生前无照片家人靠童车缅怀
编者按:去年6月4日,巴马瑶族自治县9岁男孩杨胜为救两名溺水同伴,最终体力不支,沉入河底。这名见义勇为小英雄因为家庭条件所限,生前没拍过一张照片。一年过去,时间慢慢冲淡着亲友对孩子容貌的记忆。
照相对许多城里人来说是一种愉悦和享受,但贫困地区的人们缺少照片却并非个例。5月14~17日,本报记者在我区多个乡镇采访时发现,照相对许多贫困山区的人们来说仍然遥不可及——有的孩子只有到拍毕业集体照的时候才得到人生第一张照片;有的高寿老人很难有机会留下人生纪念;有的夫妻从来不知道婚纱照是什么样子……当城里人的照片“随手可拍”时,一张照片对山里人来说,却是如此珍贵。
“现在还记得孩子的相貌吗?”
“还时常想起,能记得一点他的样子。想到伤心了就索性不想了。”说完,他沉默,她在一旁抹眼泪。
去年6月4日,阳利高和杨的妮的儿子、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百马村百合小学二年级学生杨胜为了救两名溺水的同伴,自己却沉入了河底。对杨胜家属的赔付,后来也成为广西提高对见义勇为人员赔付金后的首例赔付。
小英雄杨胜长什么样?直到工作人员找上门,大家才知道,9岁的他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没有照片,亲人靠什么做念想?近一年来,阳利高和杨的妮只能靠一辆生锈的玩具车回忆儿子。
这辆简陋的玩具车用几根铁管焊接,一些钢丝编织成座椅。那是杨胜两岁时,阳利高亲手帮他做的。如今,铁管和钢丝锈迹斑斑的童车尤在,那个曾经骑车玩耍的孩童已永远离去。
杨胜生前就读的百合小学教导主任潘再能告诉记者,这边农村有个风俗,若是36岁以下的人过世,属于他的东西要马上处理,所用的东西要都烧掉。
阳利高难过地说,他是上门女婿,杨胜随母亲姓,儿子生前的衣服、物品什么都没留下。这辆玩具车,因为孩子长大后早已不用,埋没在楼下堆放的杂物里,忘了处理掉。正因如此,如今它成为父母思念儿子时的唯一寄托。
“要是能有张照片也是个念想。谁也没有想到孩子这么早就离世,不然怎么都要为孩子照张相留个纪念。”母亲杨的妮又抹起了眼泪。
百合小学校长杨跃告诉记者,当地家境较好的孩子会拍有照片。在县城照相馆拍照,8元钱可以得两张,但大部分学生却没有这个条件,甚至没有照相的概念。每年6月底,学校一般会安排为毕业班学生拍集体照。前几年是去县城请照相馆的师傅过来,现在不少老师有了能拍照的手机甚至数码相机,就会帮学生拍照,存在电脑里。
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人生第一照就是小学毕业拍的集体照。而对这些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只有两张照片,一张是结婚证照,另一张便是身份证照。“照片对贫困地区的人来说不是必需品,是奢侈品。”当地一名乡村的老师说。
其实,阳利高家也有这样一件“奢侈品”。
杨的妮在楼上一阵翻箱倒柜,找出一张照片,递给记者看。过塑的照片有典型的县城照相馆风格,布景是一栋小洋房。照片里一个小女孩手臂紧紧贴着身侧,站得笔直,神色紧张,没有笑容。
这个女孩是杨胜的姐姐。照片右下角有日期:2011年6月18日。在弟弟杨胜离去两星期后,姐姐杨娇明去县城为自己“补”了这张照片。问她为什么要拍照,这名12岁的女孩什么都没说,只是红了眼圈。阳利高叹着气说:“是弟弟没有留下照片的事情刺激了她去照相的。”
“儿子出事后,他们(指工作人员)问我们要照片,我们左翻右翻找不出。一张照片对自己、对家里,原来是那么重要。”拿着女儿的照片看了又看,父亲阳利高说了句:“姐弟俩长得很像。”(南国早报 记者 佘鸿雁 卢冬琳)